我从许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依赖个人才是人们阅读内容的本真状态,依赖于某一种杂志只是纸媒时代被迫的选择。在纸媒时代,图书也是高度依赖个人的,许多作家都有自己的铁粉,出什么书都他们都买。依赖于题材畅销的一年也只有数十本,占的比重其实很低。 传统媒体或者节目依赖于个人的项目十分普遍,从电影演员到体育明星,从脱口秀到节目主持人,对个人的依赖度都比较高。 网络和传统相比,多出来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读者和作者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在网络上可以交流。虽然由于双方人数悬殊太大,尤其顾客与网红交流只是小概率的轻度交流,仅仅就是这一点就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让新媒体显著依赖个人。 很多行业微妙的差别会导致不同的运作模式。企业咨询行业通常都是公司品牌优先,而消费品品牌策划行业都是主打明星老板方式。因为企业咨询其实是一个工程项目,需要一些人细化一些具体的环节,而品牌策划灵感的成分要大得多。我相信能想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你问问咨询行业和品牌策划行业为什么呈现出这种差异,他们自己也说不出来。然而,人们虽然说不出来,潜意识中还会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最近我在琢磨很多种类商品的买卖的逻辑,发现消费者其实远比我们认为的聪明,只是这些逻辑都是隐形的,不容易清楚的表述出来。 新媒体更依赖于个人,而不是传统杂志化的多人创作,集中在一个方向上的模式。这一点已经是很清楚的趋势。其实,深刻的原因是因为人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更注重成员的关系,动物本能总是主导着人类最基本的行为。 马太效应更明显 只要有人参与的事情,绝大多数都会有马太效应。阻止马太效应规模的则是一个个壁垒,修正马太效应的则是一次次的革命或者崩溃。 传统媒体阻隔马太效应的壁垒很多,比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日报和晚报,全国性的媒体也有一些扩散成本阻隔。对于新媒体而言,所有的壁垒统统不存在, 所以,新媒体必然表现出很强的马太效应。品类成为唯一的区隔项,我觉得就是对罗振宇所说的只有头部内容才可收费的一个理论解释。 新媒体尽管有更强的马太效应,但对个人头牌的依赖限制了它的潜在规模。传统媒体可以组成集团,比如南方报业集团下面有很多杂志和报纸,但新媒体这么玩不行。 依赖于个人的新媒体在品类扩张上要困难得多。 内容收费 所有新媒体没有任何新鲜事,订阅内容和订阅传统杂志区别不大,只是新媒体不需要发行成本,这样赚的钱就会比较可观。 在网络上写作赚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旧模式。唐家三少每年通过写网络小说可收入上亿,新媒体大约也是这个量级。网络小说通过故事的连续性、读者要交第一时间阅读的“急迫费”,新媒体则通过“人格壁垒”收费。当作者的知名度达到一定程度,较小概率的支付意愿较强的人数就相当可观,这样他们就可以赚一大笔钱。比如吴晓波音频阅读订阅量超过10万,如果没有团队购买的折扣,一年收入高达2000多万。 阻止收费扩大的因素是总是大量的同样品类的作者提供相似的免费内容,因为他们处于各种原因都要尽量扩大影响力。 原则上,我并不是很看好内容收费。罗振宇旗下的19名收费作者去年创造了大约1亿的收入。盛大文学基本上垄断了小说这个最大品类的内容收费,年码洋大约10亿,与图书出版相比还是属于小Case。因为盛大文学已经运营多年,atv,它的运营情况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传统媒体实际上是强制收费,你要阅读《读者》就要买一本, 而新媒体必须是自愿交钱,我估计最终的极限可能是传统出版行业的十分之一。 结论是,新媒体的广告在未来的市场空间会超过纸媒,很可能最终的市场空间会达到30亿美金。而内容收费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市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