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娱乐的立场,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纪录片就是央视九套的严肃正经,由于纪实性太强导致娱乐效果大减。 刻板印象太可怕,其实纪录片也可以很嗨。 我完全尊重纪录片行业一向秉持的严肃态度,以及还原现实和思考社会的情操,只是在新的大众娱乐环境下,或许我们可以在纪录片的边缘呈现点什么新鲜的东西。 自拍杆成就的剧情片 我喜欢一部自纪录剧——《嗨男朋友》,atv,并非因为片中某位演员或是具体情节,它真正吸引我的是打破传统的拍摄形式:整部剧全程无剧组人员拍摄,演员在真空环境下,手持自拍杆自己录。 全程自拍自演的形式,加之演员出彩的演技,会在很多个瞬间里忘记这是一个依托剧本的表演。 用 GoPro 生成一部微纪录片 片中主角是大我很多届的师兄,用 GoPro 记录自己参与过的每一项极限运动。 我向很多人分享过这部片子,试图通过这短短 2 分 54 秒的短片,让他们知道,这也可视为是纪录片,纪录片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叙述一个社会事件,能做到纪录就好;不一定要设备人员的专业性,实现故事的传达就好。 如此,你还认为纪录片是枯燥乏味吗? 我们为什么想去尝试新形式的纪录片? 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课题作业,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了场纪录片。 院线上映的电影有很多,纪录片却很少。 直播,你喜欢吗"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70320/054P3K15_0.jpg" /> 2015 年的初秋,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上映,可是各大影院不怎么「待见」它,大概出于对普遍大众口味的了解,以及对自身盈利状况的考虑,上映后排片量不怎么多,北京仅部分影院有排片,并且观影时间也分布在奇奇怪怪的时间段。 就这样,我花了来回 80 多块钱的路费,在周一晚 8 点去到一个陌生的影院看了场纪录片。我大概感觉到纪录片在遭受着不太公平的待遇。 说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是世界第一部纪录片才更准确,尽管纪录片先于电影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可如今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却更胜一筹。 诚然,明星效应和情节的柔肠百转为电影增添优势,让更多人爱上电影。但是,在对现实的传递和真实性的表达上,比起纪录片,电影着实望尘莫及。近些时间来,改编自名著或畅销小说的电影铺天盖地的涌来,尽管也有来自真实故事的重现,但冠以电影的名号似乎让本来的真实多了一分演绎的色彩。 没错,「纪录片」3 个字听起来就严肃,但随着个人拍摄设备的普及,以及「全民娱乐」的消费趋势愈演愈烈,更加轻量化、不那么「正经」的记录片或许该尝试着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不是业界大咖也可以解锁一部精彩 自己来一部纪录片不难,无需导演,你自己就能胜任;无需多个冲突点的剧本,你的生活日常就是故事;无需摄像、灯光通通到位,你手边的常用设备就是内容孵化器。 娱乐化的拍摄设备和纪录片之间的碰撞,这算是纪录片领域的一种亚类型,个人将其定义为「轻纪录」。 做新闻选修课讲师期间,在一堂「纪录片新形式——轻纪录」的课上,班上一名同学被成功「安利」,利用暑假欧洲游玩的机会,用 GoPro、手机和自拍杆完成了他旅途全程的记录。可能在画面清晰度、视频增益及音乐过度等方面有瑕疵,不过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课程的高中生来说难能可贵,至少在纪录片新形式的尝试上率先迈出了一步。 便携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让新形式的纪录片有了更多产出的机会,随时随地地达成纪录。说到「随时随地」,不得不提及自己前两天冒出的一个想法:轻纪录是否也可通过当下大热的直播来表达? 后来,我意识到我错了,纪录片的宝贵在于真实,更在于可以保留。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