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除了数量上的“热启动”,B端自身的基础和积累还能大幅度降低AI这种前沿科技与对应理念不匹配带来的智能投顾顽疾:获客成本。在足够多的用户基础上,一方面投入的获客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新用户进入意愿也相对更高,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上线1个月资产管理规模就超过8亿元,可见一斑。 4、 规避新事物政策空档风险比传统违规风险更重要 在普遍的论调中,谈及智能投顾的风险,政策风险必然是之一。这些评论都基于智能投顾想打擦边球售卖理财产品,可能触犯证监会相关规定,而在我看来,AI与理财投顾的结合作为新兴事物存在,还面临更大的、由政策缺乏带来的“空挡风险”:相比美国智投能够在SEC注册投顾牌照从而合规,国内的智投实质上是完全伴理财业务而生,并没有这样的“栖身之所”来“上户口”。 如果说打擦边球这种事还可以自己控制,那么“黑户”面临的政策未知风险就难以预料。这时,选择银行、券商、大型互金等本身具有开展投资咨询业务资质的B端作为“户主”,就能最大程度规避这种空档风险,静待相关部门完善这些AI特殊领域的行政管理条规。 莫让AI成为AI产品的墓志铭 AI作为AI产品甚至母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内容无疑最为关键。但过分注重技术同样是许多创业公司的弊端,一门心思钻研技术而被市场淘汰的比比皆是。 在商业化浪潮下,IT男们抬起头看看世界,思考一下围绕AI技术的发展策略同样重要。毕竟,越是这样的前沿科技,对市场后果的放大效应越强,在发展上越应当小心翼翼,任何的失误可能都是致命的,错失任何有益尝试带来的机会损失都可能是巨大的,推及智能投顾,就是同B端的合作中应当注重特定的谋略与忌讳。 1、 围绕AI的战略分离与战术统一 一方面,产品不能离开AI这个核心,另一方面,核心之上也提供了制定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战略和自由组合的战术的机会。既要不忘初心,也要机动灵活,反映到智能投顾上,就是服务B端本身作为战略,又作为C端战略下的战术而存在,B端、C端战略的各自独立,战术上双端实践可以作为互相支撑。这种模块化的思维,在逆向上也是可用的,例如主要针对C端的智能投顾“明星”Betterment于2015年推出了面向B端的服务Betterment Institutional,战术上沿用C端的实践深入B端开拓业务,而LitScope哪天想要从完整的B端服务体系走向C端,相信也并非难事。自由化的方式给了智能投顾发展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在AI行业的创业初期尤其重要。 2、 可以遵循传统,更可以不落窠臼 AI产品按照常规的业务模式发展,本也可行,但若能创新出更多模式将会给产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让AI这种前沿科技搭上传统业务的便车,发展可能是跨越式的。 例如,智能投顾与B端合作的方式,总结起来无非三种:纯技术服务商,只提供完整技术体系,如璇玑等独立产品;合作共同面向C端理财客户(实际上是To B To C),如平安一账通等金融机构自营的智投产品;独立存在与发展、接受B端输血(资金、多端数据、技术等),如京东智投等互金巨头推出的产品。而其中,摩羯智投面对B端(招商银行)采取了以机构内的理财顾问为用户的方式,抓住了传统投顾与智能投顾的结合点,让智能投顾的发展搭上了传统投顾的顺风车。 3、 无法绕过去的独立品牌认知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AI产品最终面向大众市场,都需要一个外壳:独立的品牌认知。推及智能投顾,对于一个真心想做C端目前又服务于B端的产品来说,最大的坑莫过于在同B端合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面向市场培育出自身独立的品牌认知,尽管合作中对AI技术无尽打磨,却无人识得。这是一个尴尬的错误,毕竟对于C端用户来说,产品素质和品牌知名的重要程度不分伯仲,尤其是在国内智投发展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情况下,品牌认知更显弥足珍贵。 例如,在汲取同民生证券合作带来的丰富阅历后,璇玑又推出了新的面向C端的智能投顾产品:璇玑智投。然而,除非业内人士,一般人是不了解璇玑的AI技术素质对民生智能投顾业务的推进价值的,也就使得这一新C端产品可能并没有在市场认知上享受到B端合作带来的益处,璇玑智投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推进自身被C端市场认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