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合创始人洪祖运 文| 铅笔道 记者 刘金策 ?导语 维多利亚港畔,香港置地广场公爵大厦。一间律师事务所内,华灯初上。 彼时的洪祖运还是一名律师,那天,他从老板办公室门口经过,玻璃门后,老板正埋首文件间。 “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后的自己。”他突然有些沮丧:“并不是觉得老板不好,顶级律所合伙人,也是功成名就。” “只是不能忍受这种早早能看到未来的生活。”他想拥抱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人生。 正是这种想法,让他选择创立了智合法律新媒体。从2014年2月运营至今,智合已经拥有了媒体平台和在线培训两大业务。 媒体方面,智合有智合官网、智合法律新媒体、智合LawSchool等垂直新媒体平台,粉丝数量约60万;产出的文章内容也从知识产权法律领域扩展到了法律全领域。 法律培训方面,智合已经形成以“智拾网”为中心的法律在线学习平台。去年一年,平台累计产出300多堂法律实务类专题课程,涵盖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娱乐法等多个领域,目前正以每月30堂以上的速度增长。
注:洪祖运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做法律行业的垂直媒体 美国留学那一年,堪称洪祖运创业过程中的转折点。从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一年间时间,他找到了后来的联合创始人洪钧和刘启铭,更得到了腾讯创始人之一陈一丹的500万元天使投资。 创业项目突飞猛进,自己在斯坦福法学院的学习成绩却是普普通通。“除了《风险投资法》这门课是优秀(Honor),其他都是低分飘过。当时60%的精力都放在了项目上。” 他所说的项目,当时还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作“智合东方知识产权”。公众号面向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人员,产出相关文章。 项目起源于洪祖运对国内法律服务市场的观察。留美之前,他在某国际律所香港办公室工作。工作之余他发现:与国外不同,国内法律服务行业虽然发展迅速,却没有提供相关资讯和数据信息的垂直媒体。 不甘寂寞的他觉得这是个机会,便想和几个认同自己想法的伙伴一起做这样的媒体。项目创立初期,除了洪祖运人在香港,其他成员都在内地,有内资律所律师,高校教师,公司法务,还有几位在读研究生。“他们和我是同一个导师,是我同门师弟师妹。” 几个人兼职来做这样一件事,没资金,没经验,一切只能慢慢摸索。目标虽然是全法律领域的媒体,但现实让他们只能先从自己熟悉的知识产权法领域切入。 内容载体上,他们选择了当时正火的微信公众号。2014年2月14日,“智合东方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开始正式运营,每天发布知识产权法律的专业解读、法律实践、案例评析报道等内容。 稿件部分为成员自己撰写,部分来自授权转载的传统媒体,“大家也会翻译来自海外媒体的内容”。 当时同类公众号尚处于萌芽阶段,凭借较为专业的内容,处在微信公众号红利早期的“智合东方知识产权”逐渐积累了一帮粉丝。 这时,团队开始组建粉丝微信群,并从粉丝中挖掘内容提供作者,有意识扩充内容来源。 运营半年后,洪祖运远赴大洋彼岸留学。彼时,他的微信公众号已有两万粉丝,50个垂直微信群。 留学一年后,他与两名联合创始人带着500万天使投资直奔上海。毛姗姗、赵琪彦等几位初始员工也恰好毕业,资金和人员都已备齐。他把“智合东方知识产权”改名为“智合法律新媒体”,开始向法律全领域产出内容。 之后几个月,atv,团队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流量。为了阅读量和粉丝数,他们在内容上做了妥协,“发了一些专业性较低的吐槽文,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期”。 这时,洪祖运冷静下来。“不能只做流量,还要考虑企业盈利。” 多年的律师经历让他有些“认死理”。“企业的最终目的不一定非要是赚钱,但是赚钱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就像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是要活着必须吃饭。” 此时的智合凭借媒体流量,已经可以通过广告、会务、资讯等获取收益。可洪祖运认为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媒体盈利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天花板很低”。
◆ 智合团队成员合影 他开始和团队成员探讨通过其它方式盈利的可能。 他们瞄上了在线付费问答模式:建立一个平台,普通用户可以付费提问,平台律师给予解答。 2015年底,团队完成了这个产品的雏形。内测之后,洪祖运发现团队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和资源来运营和推广。 而为了研发这个产品,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账上资金只够维持四个月”。团队面临最艰难的时刻。 线上培训+新媒体平台 洪祖运望着电脑屏幕,心中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押对了。 屏幕上,一名律师正在讲述着他代理琼瑶著作权案件的经验和体会。系统显示,这堂专题课有100余人参加。 这是去年年初的一幕。在研发问答产品失利后,洪祖运和团队立马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