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像西贝、外婆家这样的餐饮大品牌也被拉到线上,取得优势位置,用户迅速转移过去。这逻辑类似于阿里巴巴扶植的淘品牌,当传统大品牌一一被搬到线上,而淘品牌并没有明显价格优势的时候,淘品牌出现增长乏力。 为了建构品牌认知,实体店面几乎是必须的。而且,线上打品牌的红利期也基本结束了。 于是,2016年开始,一些创业者选择在热门地段附近的低房租区域,选个小门脸,摆上几张桌子提供堂食,最重要的是辐射周边区域做外卖。 所以,即使是外卖,模式也无法轻快。前店后厨里全是管控小细节,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满盘皆输。 黄太吉、雕爷牛腩、西少爷、人人湘、伏牛堂们,的确曾趁着微博社交媒体红利打造出品牌。但传统餐饮人会跌的坑,他们一个都没绕过去。 饭桌君听说,遇见小面的宋吉最近又回到自家的后厨开始扫地练内功了。 ▲2014-2016 获得融资的外卖平台及外卖品牌数量 中央厨房的诅咒 这两年,还有一类餐饮创业者,知道开餐馆的BP对投资人不够性感,就猛打中央厨房牌。 黄太吉用中央厨房、打造第三方供应链和外卖平台的概念,在2015年资本寒冬刚来临时,直播,融到了一个亿。然而,不到一年,就被中央厨房和外卖平台拖进了深渊。 去年9月,黄太吉关闭了一半的大型工厂店,平均每家500平米以上,赫畅在公开信中自述:”开销及成本大,既然业务结构不合理,没有必要保留,必然关掉。” 其实,自赫畅宣告要大建中央厨房,餐饮行业老兵们欲言又止或者坐等看笑话。 早在2014年,为了促进餐饮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政府大举鼓励餐饮企业建中央厨房,还以极为优惠的价格批地、给政策,当时各地兴建了一批中央厨房产业园。 饭桌君听说,一些有雄心的餐饮老板拿到了地,上马了最先进的生产线,一心对标美国供应链巨头Sysco,想要一年数百亿的产值。 然而,工厂建起来了,却发现产能过剩——自有门店用不完,开店速度跟不上,想给其他餐馆提供服务却找不到客户,不得不拆掉多条生产线。 中央厨房其实是个专门生意,需要的是工厂思维和开拓B端客户的市场推广能力。餐馆经营和工厂管理一起做,基本左右手互搏。 海底捞就把供应链公司蜀海拆出来专门做,想上市,过程很难,但餐馆客户在增加。 可对于VC们而言,中央厨房模式重、投资周期长,客户极其分散,想短时间烧出个巨头,没可能。 食材供应链,20亿烧出去,还是亏亏亏 中国餐饮业想成规模、标准化,食材供应链的巨头理论上是一定要出来一家的。 想必,投资人的逻辑也是这样,烧钱堆出个巨头,找出一个中国的Sysco。放眼整个餐饮大赛道,也只有供应链动辄融资过亿。 可现状呢? 进入2016年不久,2015年还都拿到融资的大厨网、食材管家等自营重模式供应链玩家接连倒下,atv,链农从自营重模式转型做平台模式(也称轻模式),饭店联盟也支撑不下去了,被美菜收购。同时饿了么以“有菜”商城切入市场,选择的是轻模式。 然而就算是行业老大,重模式的美菜,已经累计融了20亿,也做得特别苦。“美菜的核心故事是规模化再盈利,可目前看美菜再放量十倍,盈利都看不见。”有食材供应链领域观察者说。 问题在于,首先餐饮B端用户的原材料购买习惯就不好养成,餐饮行业的主流是夫妻老婆店,买菜的都是自己家亲戚,偶尔从中渔利也不好说什么,你要用供应链革他们的命,先看亲戚们答应不答应。 据饭桌君了解,美菜曾考虑迅速盈利,为此悄悄给老客户提价,结果是老客户果断离去,大不了再回归菜市场,对于餐馆老板而言,真的是切换成本太低了。 据大众点评统计,中国有约350万家餐馆,数字不算小,但其中大多是小散,盈利能力差、付费能力弱。美菜做这些人的生意,客单价不过200上下,可美菜每单的人工、物流、耗损成本都基本把这个价格给覆盖了,怎么能赚到钱? 未来,中国餐饮业的集中度一定会慢慢上升,届时才能有供应链玩家更大的机会。 餐饮ERP/SaaS,你真的会嫌它low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