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挺长的决策过程,最终蔡司决定建立一个初创公司专门负责这个项目,于是我们再2015年2月成立了Carl Zeiss Smart Optics(卡尔蔡司智能光学)公司。然后,从蔡司内部调用了需要的人才和资源注入这家初创公司,正式开始了这款产品的研发。 为什么要专门为这款产品成立一个初创公司? 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我们要赋予它一个合法的商业主体。加上蔡司公司日常业务繁重,很难要求技术专家们在分一部分精力到新业务上。所以我们干脆成立一家公司,从蔡司直接抽调全职人员进来。 想要快速推进新项目就必须使用快车道:全心投入的人力、快速到位的资金、高效的学习与研发,然后尽快把产品做出来。道理就是这样。
蔡司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的智能眼镜原型机 卡尔蔡司公司有多长的历史了?公司历史上专门为一个项目成立初创公司的案例多吗? 卡尔蔡司公司已经有170年历史了,公司历史上也会偶尔成立一些初创公司。我们的经验是如果接触到新的技术或者业务,通过成立初创公司的方法来加速市场化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可以集中公司的资源。 比如,以前的眼部诊断技术、VR眼镜技术,都成立过初创公司。初创公司的规模不大,而且设定了清晰的里程碑,在产品做出来后再交由母公司进行大规模商业化。 所以可以理解为卡尔蔡司是一家习惯通过小的内部创新团队来进行自我颠覆的公司? 没错,要么我们自我颠覆,要么我们被竞争对手干掉。蔡司公司每年为用户提供超过1亿一片传统光学镜片,但如果接下来几年的趋势是,用户希望得到数字镜片,如果我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将面临被淘汰,不管这家企业历史有多么悠久,工艺有多么精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进行内部创新。 蔡司曾经在VR领域做出过尝试,比如VR One,目前这个智能眼镜项目与其有何不同之处? 蔡司之前的 VR One 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应用场景不同、内容不同。VR One是针对特定的VR使用场景,内容由手机或电脑来提供。对用户来说,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显示屏上的内容。 但这次的智能眼镜则完全不同,用户可以在生活化场景下主导他们的设备,完全可以自主决定他们要消费哪些内容。如果不想看了,就把眼镜摘下来放在口袋里,和手机一样方便。
卡尔·蔡司 VR One 蔡司最新的智能眼镜计划在什么时候推向市场? 暂时还没确定上市时间。这是我们用来验证技术可行性的原型机,我们目前也正在与合作伙伴商讨最终的解决方案,比如电子元件制造、用户界面及产品外观设计、数据管理与云服务平台等。我们需要在这些环节全部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后,再来制定产品计划。暂时还没有什么可爆料的。 我想,这种做事方式也和蔡司是一家植根于德国的工程技术公司有直接关系,德国的工匠文化就是这样。必须确保每个环节完美无瑕后,才会考虑将产品交付给用户。我们更习惯于先想到问题,而不是先炒概念。 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和硅谷不太一样,他们可能更喜欢前期推广营销,告诉人们这项技术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会让人们的生活品质更高什么的。我们的人则比较看重产品是否实用、价格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靠、用户接受度如何等因素。
那蔡司全新的智能眼镜将会是消费级产品,还是会针对企业用户?或者说先把产品做出来,再去发掘适合的应用场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