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问题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也因此被称之为山寨国,其实这个山寨不仅仅有假货,还有高仿,还有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林林总总放到一起,被称之为山寨,这里还不包括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这个问题虽然屡有提及,但是其实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推动,而中国人喜欢去海外爆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外的产品基本没有假货存在,而很多老外则喜欢来中国爆买,也同样是因为,中国各种琳琅满目的山寨货,价格更加便宜。这种情况持续多年,但终究要有个尽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领军地位,不解决假货问题,是不可能的。而现在,其实也正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了。 阿里的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里巴巴可能是中国假货最大的背锅侠,大家一说起假货,好像都会说淘宝是卖假货的,就连在美国,之前也被评为恶名市场,影响甚大。其实,阿里本身对此是叫苦不迭的,毕竟,阿里并不想去卖假货,但卖假货的却非常热衷于在阿里的平台上进行销售。不管阿里如何各种排查下架,终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售假者坚持不懈的攻防,总会找到漏洞钻进去。 在2016年阿里拦截的商品链接总数达到3.8亿,对整体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依旧于事无补,问题真正的根源并非是阿里能够解决的,而事实上,阿里掌握了4500个线索,却只有大概469起破案,但能找到的最终审判结案的案例却只有33个,刑事处罚率不足1%。 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立法的滞后性,目前关于假货处罚的法律《产品质量法》发布于1993年,已经是24年前。关于销售假货的认定也非常单一,是销售假货5万元以上的追责。如果是在24年前,无论是金额还是查出都容易很多,但在电商时代,却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先五万元的额度和售假的利润相比不值一提,其次电商发货的不确定性,也让实际销售的金额难以确认,违法者往往否认是真实销售,谎称是刷单,落实成本非常之高。查处往往只能从查封仓库入手,但在当今的电商环境下,找到仓库,也是一件要消耗大量警力、物力的事情。电商确实方便了消费者,却也方便了制假者。 查处难处罚轻,如何解决问题根源? 查处难,认定难,处罚却很轻,这让打假事业变得异常困难,往往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却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假商贩往往很容易卷土重来,烧不尽,吹又生。而随着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之后,假货交易也变得更加复杂了,很多都采用微信沟通,淘宝成交,看内容和链接都是合法销售,但是实际上却是在卖假货,越来越复杂的销售形势让人防不胜防,抓不胜抓,如果继续这么下去,其实整个的消费环境并不会变得更好,而是会更加的恶劣下去,从这个角度说,从根本上加大打击力度以及改变认定标准,都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假货的处罚非常严厉,这也是为什么基本不会有假货出现的原因,因为犯罪成本太高了。比如美国《商标保护法》明确规定,故意制造和销售假货重犯者将面临最高10年刑期、个人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00万元)罚款。 美国联邦法律还规定,制假售假初犯者将面临10年以上的监禁,重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因假货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人将会被终生监禁。卖假货被抓住可能一辈子就完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卖,自然也就很少有人铤而走险了。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认为,根治假货亟待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否则打假就像个筛子,违法犯罪的人笑死、痛恨假货的人急死、执法办案人员累死、消费者哭死。”乱世重典,开奖,显然是个正确选择。 其实假货市场有其出现的原因,但也应该有其消亡的时刻。而随着社会的逐渐成熟,科技的逐渐发达,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始深入人心,消费者的消费也开始升级的今天,假货也应该逐渐走出人们的世界,走下时代的舞台。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想买好东西,但是被山寨产品包围了,一味的价格战让优质的商家被劣币驱逐良币,让消费者也深陷各种消费陷阱之中。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根本的改变,也开始具有了被根本改变的条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