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年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出现了很明显的同质化趋势,现在想来,也许“同质化”只是“标准化”出现的征兆。 “同质化”与“标准化”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这个行业,相应的,在资本,人才涌入的背景下,APP也越来越多。 同质化的现象已经被人们选择性的回避,不同软件相同的功能与我们而言似乎不再那么新鲜,我们身处产品经理的角色,分析竞品,分析优秀产品的行为,加深了同质化的影响面积。 为什么分享都在右上角,为什么扫一扫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登录还是那个登录? 在阅读到本文之前,我们会将这一切的现象,定义为“同质化现象”,又或者是定义成“抄袭的结果”,然而,我却想提出另一种可能性的构思。 我需要强调,目前阶段,这个提议,仍然只是概念阶段,就如同新概念汽车一样,我们看材料是非常的酷炫,但现在却是无法投入到实际生产中,从概念到现实之间,还有一段不短的历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同质化也许只是“标准化”出现前的一种征兆,如同黎明前的黑暗。 产品可标准化吗? 产品可标准化吗? 这是我思考许久的一个难题,不仅仅是对我而言,我相信对于我们大部分从业者来讲,这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难题。 我能够理解产品经理需要思考,需要创新,是个重思考的角色,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动手技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想”与“做”分开了,过了一段时间,明显的感受到我“做”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标准化出来。 对于开发者来讲,编程思维便是“想”,写代码的过程便是“做”,不论想的多么好,开发的代码都需要遵从编程语言的“规则”,也需要遵循开发者的“规范”,还需要遵循团队内部的“协议”。 规则也好,规范也好,协议也好,均是某种意义的标准化输出。 这个发现让我开始不再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也许产品经理这个行业正在向我们发起挑战,也许他正在悄无声息的孕育自己的规则。 也许我们即将迎来的不仅仅是产品经理起点,也是产品经理的终点。 这个时候,我只是模模糊糊的有所感觉,但却不清晰,让我更加清楚的看到这场变革的事情在于我所组织的几次入门培训。 偶然的机会,我开发了一套入门课程,包含需求文档和原型图设计,目前这套课程已经迭代了三个版本,从三分PPT,扩展到6份PPT。 产品经理可培训吗? 如果……我们将其标准化下来 为什么不能呢? 对于开发者而言,真正掌握编程思维的大牛很少,但能写代码,能实现功能的却很多。 这是因为开发者有一份标准化的规范,标准化的规则, 正是因为这样的标准化,开发者有许多编程工具,并且这些工具都很强大,比如自动纠错,自动引用。 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深知一款工具,最大的依赖便是一些可标准化的规范,而不是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 只有标准化,才能适应一个群体的共同诉求,也才能建立这个群体共同遵守的“规范” 标准化产品 相对于“抄袭”而言,我们其实都是在遵循一些“标准”,很多的做法,我们甚至无法追溯到设计的源头,只知道大家都在这样做,于是我们就这样做了。 在不经意间,其实我们已经开始尝试标准化了,只是我们自己尚未意识到而已。 我们需要引用第三方系统时,遵守他们的规则,其实这就已经是一种“标准化”的应用现象了 我们使用微信登录,就必然要登录微信的unionid(只有unionid能作为多终端使用的唯一身份标识),要获取用户的个人资料,就需要使用微信的openID(unionid不能获得用户资料,openid唯一但不固定,使用不同终端会生成不同的Openid) 我们使用talkingdate来做数据统计,我们就需要遵守他的规范,罗列出要统计的页面,要统计的点击事件,并且遵守他的使用规则,我们需要为每一个埋点设定一个英文名,需要一个ID,需要一个对应的中文名。 除了在引用第三方系统时会有标准化的概念,其实我们在设计时也在潜意识的遵循一些“标准化”的规则。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底部菜单时,只允许最多5个按钮呢? 为什么我们的“搜索”都会用新的一个页面来做呢? 为什么对于内容列表,我们都会有加载更多和刷新的功能? 为什么点击用户的头像,就会跳转到对方的个人主页?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可“标准化”下来的做法。 我们将这些“标准化”的现象归结于所谓的“用户习惯”却说不清楚他为什么是“用户习惯”, 我们很清楚这些是基础的做法,但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 与我而言,这一系列的现象,既不是“用户习惯”也不是所谓的“基础”,而是一种标准化的运用方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