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制作人和唱片公司是音乐市场至高的存在。 音乐人吃闭门羹那是常有之事,甚至都无法接触到他们。21东方唱片的张卫宁就曾抱怨过:“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没有渠道进入这个行业,不知道该找谁。” 现在,用户和流量才是音乐IP的掌控者。只要是好音乐,在网上自动就会流行起来。听众不需要经由唱片公司、排行榜的所谓推荐,就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一批搭乘网络的音乐IP们,急速崛起。好妹妹、陈粒、赵雷…… 从传统音乐到互联网音乐,旧渠道在瓦解,而多元化互联网渠道能够促进更多新音乐IP出现吗?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传统OGC时代,成为歌手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电影ONCE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音乐寻梦的故事,男孩女孩曾经历了数年不被唱片公司青睐的拮据生活。那个时候,男孩靠街头卖艺维生,女孩在街头卖花,午饭时间去好心的琴行老板店里弹一个小时钢琴。 成为男孩女孩贵人的是某知名音乐制作人。虽然一开始男孩女孩组成的四人乐队,由于成员的默默无闻以及低下的社会地位,还曾无故被他嘲讽。之后他们的专辑成为当时火爆的音乐IP。 可以说,这位制作人在男孩女孩的音乐之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挖掘作用。但同时,也反映了传统音乐行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想要成名,音乐制作人占据绝对主导权。 但这显然不是全部。 在传统音乐市场,IP的产生基本上经过四个环节:企划--制作--宣传--发行,涉及到唱片印刷、唱片出版、音乐制作、明星包装、歌手宣传推广、演出、版权代理、无线运营等多种业务。 对IP进行包装的主要是唱片公司,它们几乎把控了所有环节,每个环节都配有专门的运作团队,制作人只是其中一环。 环节 方式 渠道 企划 讨论艺人的定位、曲风、宣传照、文案、唱片设计等。 唱片公司的企划部门负责 制作 定制化采买、海量版权池中寻找合适曲目 过去的制作是母带式的制作,唱片公司需要专业的制作人,他们在这个环节很关建,要去听大量的版权池中的Demo,再找到匹配的歌手。 宣传 宣传团队包装 电视台、电台等单一渠道 发行 传统唱片发行 掌握在发行公司或者唱片公司发行渠道部手里。就像当年发报纸一样。 纵观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是有签约公司的。而所谓的独立音乐人,几乎没有进入过大众视野。 唱片公司 艺人 代表作 索尼 庾澄庆、萧亚轩、、莫文蔚、王力宏等 《情非得已》、《唯一》、《盛夏的果实》等 华纳 、、、等 《一千年以后》、《舞娘》、《大舌头》、《新不了情》等 环球 、、、等 《吻别》、《听海》、《十年》等 百代 戴佩妮、许茹芸、那英等 《我要的爱》、《独角戏》、《白天不懂夜的黑》等 滚石 周华健、、等 《让我欢喜让我忧》、《倔强》、《掌心》等 (注:艺人和唱片公司存在交叉关系) 即便如此,签约公司的音乐人也不一定能成为IP。据统计,全国有近50余万人次怀揣梦想已经踏进或将要踏进音乐圈,j2直播,但每年全国成功包装的歌手不足50人,如何成为这10万分之一的成功者,成为所有人的目标。 换言之,想从一个音乐爱好者变成音乐IP,你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拥有非常优秀的条件恐怕还不够,还要有唱片公司愿意捧。但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唱片公司捧你? 在渠道单一的传统音乐时代,音乐IP都是控制在专业OGC机构手里,直播,双方的话语权明显不对等。 行业将其称为“唱片时代”或者是“传统OGC时代”。 如果不是互联网的到来,这种局面可能还将继续下去。 互联网逆袭带来的机会:让用户和流量决定IP 互联网来了后,垄断封闭的渠道不断被撕裂。 那些“垄断”音乐行业多年的大公司退居二线,音乐IP的产生交给了用户和流量,而网络就是音乐的最大流传渠道和供应商。 环节 方式 渠道 企划 自主策划 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是搞众筹,提前发布专辑的概念,众筹够钱之后再进入制作环节 制作 没有签公司的独立音乐人,一般歌曲制作人就是自己,自己写自己录。 自己找录音棚和制作人混音。 宣传 签一个独立的经纪人来主管宣传 互联网线上的推广(包括垂直社区、视频网站、微博等社交渠道、今日头条等算法渠道),线下live house 巡演 发行 数字单曲,专辑售卖,实体唱片现在可以当成是宣传附属品 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渠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