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今日头条从一个被媒体广泛争议和觊觎的“搬运工”,到被BAT争相觊觎的移动流量入口,用户数节节高升,估值也一路高升,百亿级美金的“创业公司”,如今已足以成为市场上诸多企业的模仿对象。传统媒体、传统门户,无一不在推“个性化推荐”。 然而,这股热流真的是可持续的吗?真的有价值吗? 在传统媒体时代就是南方系主编,在门户时代,又是网易常务副总编的曾光明,如今又转战新兴短视频平台快手。他认为平面媒体、门户媒体等传统媒体来说,追随“风口”,做人工智能、个性化内容分发平台的构建,战术上可为,战略上不可为。 如今,不同形式的媒体相互碰撞,内容彼此融合,传统媒体也开始寻求新的经营路径。而今日头条等新传媒形式的成功,让传统媒体窥到了内容分发的甜头。不少传媒企业摩拳擦掌想要在内容分发上卡位,但却经历了一次次的碰壁,这是为什么? 纵观传统媒体的经营,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如下问题: 最为普遍也最致命的,就是战略决策失误,满盘皆输。战略失误,是因为决策者对行业情况了解不够,又不具备高级决策能力。传媒是一个需要极高专业知识和长远决断力的行业,如果战略失误,往往需要付出2-3年的代价,可以说重大决策失误,足以致命。 也有些传媒的经营,虽然战略正确,却在战术步骤上失误。这种情况常见于成功决策者进入了不熟悉的领域,虽然他们对行业的大方向判断准确,但因为不熟悉业务,对具体的业务步骤判断失误,导致企业看着热闹,实际效果很差,战术错误,伤筋动骨。 而有些媒体,在战略战术正确的判断下,依然没有成功,是因为时机错误或者本身不具备客观条件。媒体的决策有长期性,也有窗口期,过了时机,再做无益。同样,即便战略战术都选择正确,但企业不具备客观条件,硬要上马,勉强也不会幸福。 “个性化内容分发”已成当今传媒行业的热门话题,对传统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与门户媒体)来说,人工智能/个性化内容分发平台的构建到底可不可为? 在战术上可为,战略上却不可为。 有人说,个性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标配,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个性化内容确实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效果好坏的差距却很大。同样做搜索,谷歌搜索和其他搜索几乎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作为一个媒体的基本功能,你都必须提供个性化内容,只是或许好或许坏的区别而已,这就是所谓的“战术可为”。 但一旦传统媒体将个性化内容分发作为企业战略,开奖,就走进了一条死路。大部分做出这种决策的传媒企业,根本不清楚个性化内容分发架构的技术难度。 个性化内容、AI,也就是搜索。20年来,做得最好的是谷歌。其他搜索虽然层出不穷,但是一与谷歌对比,就发现差一大截。之后的百度搜索,算稍有抵抗之力;近年势头正猛的今日头条,也表现不错——于是,传媒企业会有一个想法:也许,我们也能做到? 想要做好人工智能,媒体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个是架构,一个是工程。 架构,决定了算法表现的好坏。算法架构就像一个水坝的设计图,谷歌设计了一个195米高的水坝,开奖,百度设计了一个150米高的水坝,其他的水坝,大概都是120米以下,有些更只有40米。不成熟的架构,就像不够高的水坝,能够拦截的水量必定有限。也就是说,它的个性化表现是粗糙的。 算法架构,已经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巨大阻碍。百度的算法团队,与谷歌有莫大的关系,而头条的团队,又与百度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虽然20年来,整个地球都在钻研人工智能,但差不多只有一个团队、一条线路,做出了成果——有决心做出更好算法架构的企业,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能够成为另一个成功者。 实际上,对没有技术基因的传媒企业来说,想做技术转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这也是为什么传媒企业愿意以高薪高职来争取最优秀的工程师,因为这样优秀的工程师不可替代,一定能赚回更多的钱。所有高明的决策者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难以分辨哪个工程师值这么多钱,想要有魄力地用人,并不简单。 如果人工智能需要的只有架构和人才,媒体还可以心存侥幸:如果我就是碰巧请到了高手呢?如果我碰巧做出了好架构呢?如果我买一个好架构呢?可惜人工智能除了需要优秀的架构,它还是一整套工程,这一点,决定了这个侥幸心理也绝对不可能成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