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s Live活动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想象信件主人的生活和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观众、朗诵者和信件作者在Letters Live之夜产生的交流联系,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启迪人心的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文物。它们像一扇扇窗户,让人窥见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爱、美丽、痛苦和幽默。
网上还有一个说法,近期刚播出第一期的《朗读者》是抄袭《见字如面》的节目模式。不少网友跳出来为董卿打抱不平,说董卿一年前就开始加班加点的筹划这档节目,不可能是抄袭的。 不管两者是谁抄袭谁,但不能否认的是模式如出一辙。两档备受好评的节目,却用了同样的节目方式,这比《花儿与少年》撞脸《花样姐姐》还要尴尬。难道文化类节目就没有其他方式来进行演绎了么? 不是比赛,就是读书,或者访谈。在已经被真人秀乱哄哄吵了4年多后,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确实如“清流”一般,但当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是否还会如此备受追捧呢?
还记得十年前,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一直在学生中备受关注,因此也捧红了一大批学者,易中天、于丹、纪连海、康震……时至今日,百家讲坛依旧开坛授课,可靠这个节目走红的学者却几乎没有了。百家讲坛似乎成为一个程序化的节目,不管受众多少,它依旧在那里。 凤凰卫视曾经推出过一档名为《开卷八分钟》的读书节目,每周一到周五的时候都会介绍一本书。但2014年12月31日,这档播出了7年多的节目停播了。 观众是有审美疲劳的,无论是百家讲坛还是开卷八分钟,其实都是很好的文化类节目,但当节目完全模式化后,就会丢掉很多受众。这样看来,如果文化类节目还是沿用老模式,没有创新的话,那春天之后可能就是萧瑟秋天了。 2、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韵味少了 在《见字如面》中,不少书信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但在听嘉宾朗读时,却听的是大白话,让读娱君着实摸不着头脑。如“心稍有戚戚”,就直接翻译成“我的心中有点难受。”意思是不错,但写信者当初字斟句酌的感受却荡然无存。甚至有些民国时期的信件都会被翻译出来,真不敢想象,把鲁迅的朝花夕拾翻译成大白话,是否还能读出鲁迅那犀利的笔触了。 为了让更多人看得懂节目本无可厚非,但硬生生把一篇古人的书信用白话读出来,其中的抑扬顿挫,韵律韵脚就都找不到了,就像好好一首五言绝句,非让拿现代话解释一遍,那还叫唐诗么?不如朗读时还用文言文,读完之后再翻译一遍可好? 3、主持人、专家选择应更谨慎 凭借《中国诗词大会》再次走红的董卿,被网友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字如面》的主持人却没有这么好运,被成为这档节目的一大败笔。 不管是在串场,还是在与专家讨论书信背后的历史背景时,都稚嫩的如同小学生一样。每当专家讲到一个较为深刻的历史问题时,主持人就像怕暴露自己短板一样,生生的把话题转走了。主持人掌控着这个节目的节奏,如此随性的串场实在难以压得住阵脚。虽然达不到董卿那般的才华,至少在专家讨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吧。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每期都会请两位专家进行点评。自然每一位专家都学富五车,但有的专家适合高谈阔论,有的专家适合埋头搞学术。 读娱君不得不说,atv,康震应该就是特别适合上节目的专家了。不仅能对每首诗词进行讲解,还能和董卿文绉绉的打嘴仗,上演文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但当节目中没有康震时,坐镇的专家就如同居于庙堂之上,只是就诗论诗,面对董卿的调侃完全不互动,总感觉董卿当时的内心是崩溃的。
3、曲高和寡受众少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传统纸媒上,对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都是一边倒的好评。在读娱君看来,这不过是媒体舆论的引导方向而已,不可否认,这三档节目确实办的不错,但能达到所有媒体都交口称赞的高度着实还需要画个问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