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在线下找店做水果生意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而且“一旦开起来就很少转手”。 “水果店是超级赚钱的生意,好一点的店面月流水可以超过200万,不比房地产中介差。”商铺租赁中介乐铺网的一位开店顾问对36氪说。 据B2B水果电商果乐乐不完全统计,2016年,北京的连锁水果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150家,而2014年,这个数字不到30。 生鲜电商是不是个伪命题?线下水果店是不是才是那个真实的大生意? 至少从过去几年的现实来看,生鲜电商虽然来势汹汹,但并没有赚到钱。高获客成本、高物流成本、高损耗与低客单价、低复购率,使得生鲜电商的领头羊尽管背靠大树、获得输血,也还离盈利十分遥远。艾瑞咨询一项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生鲜电商的渗透率仍不到5%(在人们网购的生鲜品类中,水果超过了7成)。 相比之下,线下水果店不仅是一个打不倒的、一直在盈利的生意,而且连锁品牌还在扩张之中。 逆势生长的新型水果连锁店已经获得了资本的关注。2015年9月,国内规模最大的水果连锁零售企业、起家于深圳的百果园宣布完成4亿元A轮融资,这既是水果零售业的首个融资案例。随后,百果园先后并购北京地区最大连锁品牌果多美和生鲜电商一米鲜,并实现了60亿的年销售额。 “跟电商比,我们最关键的竞争优势是流量。线下获取流量的成本很低。”果多美总经理张云根说。他对36氪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月房租100万,每天到店3000人计算,果多美一个客户的获取成本不到一块钱,但互联网上的价格不会低于100块。 “而且实体店的流量是稳定的,周边的消费者很难换它,但在线上,动动手指就换了。” 最近一两年,研究生鲜电商模式的优劣得失成为张云根的日常功课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连锁水果店依然是个早期市场,富有机会。据果乐乐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内,j2直播,传统的水果门店(不含菜市场上的水果摊)数就超过9000家,市场十分分散。 品牌化和连锁化将是这个行业的未来趋势,这轮改造运动才刚刚开始。 “超级好赚”,和堪比便利店的毛利率 气温骤降的周六早晨,果多美总经理张云根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巡店工作。这并非那种普普通通的日常视察,而是要为春节来一场战前动员。 对于连锁品牌而来,规范管理和产品的标准化至关重要。用于展示的糖心苹果用薄膜敷好,但玻璃盘子还可以更精致;散装的草莓被小心摆进盒子,但有的三五十五,有的四五二十;泡沫网把哈密瓜裹地严严实实,并不利于展示品相。他一一作出指示、令行禁止。 这位全时便利店前执行总裁已经执掌果多美一年多。他也是2015年底百果园并购果多美之后,主导方天图资本所任用的新高管。 在他看来,便利店和水果店生意有相通之处,即对精细化运营的依赖。比如把SKU控制在夏天60种、冬天70种——但比菜市场里20种上下的小摊齐全;即时汰换品类,保证高周转率——果多美仓库极其窄小,来货大都摆在陈列架底下;还比如在严厉执行“不让挑、不让选”原则的同时,管理好自己的品质。 在这个周末的上午,36氪跟着他从崇文门到双井再到劲松“逛”了五个门店,每一个都人头攒动。这当然跟春节前的水果消费旺季有关,据称,果多美春节期间的销售可以达到平时的三倍。 其中一个门店的入口处,按照毛利高低和适销程度精心搭配的礼盒沿墙面堆成小山,张云根认为气势够了,但美观不足。“要把气氛搞得再热情一点、热烈一点。”他对随行工作人员说。两分钟后,一名店长从仓库捧出一堆喜气洋洋的彩带,吩咐店员忙活起来。 张灯结彩花费不大,却是线下零售商户提升体验感的有力手段。但张云根更在意日常陈列所带来的“商品力”的提升:玻璃窗下的果品必须码放得高而整齐,横向铺排的品类不能少于十种,每种的铺排不窄于一米。在市场上卖6.99元一斤的沙糖桔,在大标牌上挂着5.88元。 十足的量感、缤纷的色彩和平易近人的价格,的确会让路过的人忍不住进去转转,不知不觉中就多拣了二两沙糖桔或是一个丰水梨。果多美的苏州街门店玻璃窗甚至是可推开的,以供顾客夏天时站在店外选购。这是让水果偏居一隅的超市无法比拟的。 而且,无论是红砖饰面的外墙、“果园风”的清新装潢,还是明亮射灯和少量陈列营造的精致感,都最终指向一件事——不便宜。 除了卖水果,果多美还在门店后部销售坚果和休闲零食,据说下班回家时进店的年轻白领是坚果的忠实拥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