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从侧面印证着这一观点,捷孚凯全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在VR硬件市场中,截至2016年6月,售价200元以内的VR头显设备市场占比高达96.4%,其中售价低于50元的占比达到44.3%,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而这些廉价的VR盒子大部分出自深圳、东莞等工厂。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知名VR品牌的总销量达到630万台。而华强北的小工厂,一个月的出货量超过30万台是通常水平。也就是说,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走访的十家工厂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索尼、HTC等国际巨头将近一半。 2014年9月,暴风影音发布了暴风魔镜第一代产品,这算是国内巨头发布的首款VR头戴产品,宋先生迅速嗅到了商机,立刻决定“搞几台样机来看看”。觉得很简单,就主动找客户谈订单,然后开始了VR BOX的组装之路。 “什么热就做什么,早些年还做过平衡车,后来平衡车不行了,我们就开始做VR头显。”宋先生说。 这几乎是如今多数VR头显生产厂家的共同故事。这些小型工厂的生产线几乎都遵循两个标准:什么热做什么、什么没有技术门槛就快速复制什么。 这正是早年“华强北”全国闻名的原因。如今,尽管华强北已转型升级,但以前遍布的山寨工厂基因却保存了下来,在广东遍地开花,直播,华强北,成了“山寨王国”的代名词。 宋先生的小型电子加工厂蜗居在宝安区安乐工业区的一栋工业楼中,是一间大约60平米的房屋,两排双层柜台加上二十几张塑料板凳就构成了简单的生产线,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厂房什么都能组装,VR盒子、充电宝、平衡车、音响等,几乎都是技术门槛低的消费级产品。 宋先生表示,大部分原材料都从外采购,组装完了贴上各种logo和标签就开始对外销售,其中卖得最好的是VR BOX系列。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工厂都在生产VR Box这个品牌的盒子,因为“VR BOX”意思直白易懂,而且是“通用名词”,谁也无法注册成为商标,不涉及侵权纠纷。 事实上,即使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但如果走诉讼渠道,流程一般都要 1-2 年,两年后,VR盒子的风口可能早已不在。 这一切,都在让VR盒子变成一个越来越廉价的生意。 在国内最早发布VR盒子的暴风魔镜,其系列产品从59元到499元不等,其中在市场上颇受关注的第一代产品和第四代产品分别定价为99元和199元。 百元左右,是现在的VR头显的平均价格。但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调查发现,很多VR创业公司的VR盒子,基本都是在深圳和东莞的电子制造工厂采购并贴牌成为自主品牌的。
2017年2月9日,东莞市一家工厂中,工作人员正在组装VR盒子。 根据GfK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月,手机VR产品均价为188元人民币,到2016年6月,其均价已经跌至91元人民币,降幅超过50%。到了2017年,这一价格早已更低。 记者以客户身份走访多家工厂发现,普通VR盒子的单个采购价在20元左右,最低10元就能拿货,经过贴牌后变成“自主品牌”的VR盒子。 降低质量,压低成本,薄利多销是深圳、东莞的山寨制造工厂的赚钱法宝。但对于技术含量就不高的VR盒子来说,多次压缩成本的结果就是VR盒子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越来越差,以至于很多工厂员工、 供应链客户都对VR产品本身并不看好。 为加工厂提供VR头显绑带的刘先生就深有体会,据他介绍,以前客户定制的VR绑带是8块钱一条,后来客户的成本控制越来越严重,一条头带要做到8毛钱。“现在的头带没有要求可言,根本没有底线,绑带从四毫米、两毫米的松紧带做到零点几毫米了。” 在创投圈看起来高端、神秘的VR产品,却被很多生产线上的员工形容为“垃圾”,老板自己都没有体验的意愿。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走访的近10家工厂中,很少有老板的办公室中放有VR头显设备,在他们的手机应用中,也没有一个VR资源播放器。 刘先生也体验了不少客户送来的VR头显,但他却非常失望 “说白了,这些都是垃圾,没有什么未来,无非是赚钱而已。”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