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负责人表示,此番在南京试运行网约车服务,也正是基于美团点评平台上的用户需求。打车业务的推出,除了能够为南京地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出行选择,还可在为用户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同时,一体化解决‘行’的问题。 事实上,2月13日除了上线打车业务,美团点评酒旅事业群还宣布进入海外住宿市场。美团点评从提供本地生活服务,到进军酒店、机票、跟团游、签证、火车票等等业务,已经越来越多地涉足在线旅游的阵地,战线越拉越长。 美团设计的从吃喝玩乐切入到出行商业构想,与Uber优步玩法相反。优步在卖给滴滴前,曾在杭州等地推出Uber Life(优生活),优步旅行计划,试图让乘客在车上发现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城市生活服务,以及与旅游产业一起为其乘客提供旅游相关服务,从交通切入,再到信息、交易等,这个宏大且充满诱惑力的“场景消费”大饼,在国外有些地区做的还不错,虽然优步中国被合并了,但这个场景倒可能在滴滴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实现。 美团的构想与乐视念兹在兹的生态玩法很相似,臆想打通视频,电视,手机,影视,体育,汽车,网约车,互联网金融等多个产业链条,实现一个生态解决用户多个不同场景需求,充满了理想主义,然而从乐视近期多个业务资金链断裂可以看出,其苦心搭建的生态圈需要海量资本支持,如果粮草一时供应不足,就可能变成玩笑。 成也是场景消费,败也是场景消费。美团现有外卖,团购,酒店三大业务,市场竞争极为惨烈,早已被饿了么,聚划算,携程,去哪儿为代表的各种成熟细分市场瓜分。打车业务前路面临滴滴等难以搬动的大山,境遇与当年的BAT高度雷同。 BAT早年合纵连横时也做过多次场景营销尝试,比如百度上线电商和社交业务,腾讯上线搜索和电商业务,阿里巴巴上线社交和搜索业务。很遗憾,他们的实践都没赚得市场更多掌声,最后业务重心还是回归各自老本行。 缺乏新业务基因,开奖,还想试图通吃产业链商业构想,可能会有一定收益和眼球效应,但成功的可能性不高,眼下打车业务只是美团商业帝国的一份子,随着网约车市场渐趋饱和,司机和乘客的双重补贴换取市场份额失灵,美团也很难倾全公司之力鼎力扶持打车业务,短期内业务独立也都是小概率事件。 互联网产品,难的从来不是做一个产品壳子,而是注入灵魂和用户。按照美团当下的技术和产品实力,短期内推出类似微信的社交APP,类似京东的电商APP,类似今日头条的阅读APP。。。基本不存在技术和产品的壁垒,这些产品也能构成“场景消费”必不可少的元素,此番打造类似滴滴的打车产品同样如此,壳子好做,但缺乏产品基因结果很可能是增加几座“鬼城”,就像阿里的来往。 滴滴苦心打造积累的各种基于智能出行的大数据技术,改变用户出行方式的多元服务,以及品牌先发优势,这些是短期内不可能被轻易跨越的鸿沟。 鉴于衣食住行场景消费长期存在市场空间和诱惑力,以及当下网约车政策监管,竞争格局和资本市场兴趣,打车业务充其量让美团商业布局新增一项谈资,多一处流量入口,成为冲高估值的无奈试错产物之一,商业上能否成功已成为次要选项,短期内撼动滴滴的机会几乎不存在,除非其市场布局和融资速度更胜一筹,但这种可能性已经基本丧失。(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