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 IP 价格依然会居高不下。不仅电影市场缺内容,电视、互联网、动漫、游戏都在寻找优质内容。但买家对 IP 的要求会更高,那些容易改编、容易跨平台分发的内容,才会获得买家的青睐。 3.院线并购潮可能出现 电影院不仅是座位+屏幕+爆米花机,它还是一处商业地产,同时也是电影宣发的重要阵地。电影市场飞速成长的时候,院线赚钱容易,估值高。而今年电影市场不景气,一些小院线和电影院已经无力维持自己的生存,于是巨头出手了。 曾茂军在 2016 年 11 月份时候直言不讳:“今年票房收入的放缓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收购估价。随着市场从前三年的大热中冷却,以及一些短期流动资金的流失,我们会变得更强大。”事实上,并购潮在 2016 年年底已经开始,但在 2017 年很可能更加火热。 在并购之后,中国电影放映渠道基本整合完毕,依靠渠道增加和人口红利来维持票房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大公司的统一调配下,电影院会更多地考虑提高单银幕收入,同时,分线发行也很可能在 2017 年开始出现。 4.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大众口味,娱乐产品开始重视非主流了 消费升级的内核不是指消费者买得越来越贵,而是拥有的选择越来越多。娱乐产品也在走向细分。 总结2016年的电影业,在票房、投融资的热闹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艺术电影联盟的发展。万达、华夏、暖流、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六家机构在2016年的长春电影节上发起了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据贾樟柯介绍,到2017年,加入这一联盟的银幕有望到达400块。这对4万块的中国银幕总数来说是几乎可以忽视的零头,但同时也是微弱的预兆,预示着电影的分众化走上了轨道。 B站和《阴阳师》的迅速崛起也验证了这一趋势。二次元不再是什么小群体的隐秘爱好,而是从明星到公司人都乐意贴上的标签。各种各样的平台盯住不同的人群,他们未必代表大众市场,但是群体内部的消费力同样不容忽视。 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二次元,抑或是古风音乐等更小众的亚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便是用户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找到自己想要的。 详细版请戳: 内容就是流量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消亡,获新成本居高不下的“下半场”里,没有人能否认,这个时候做内容,已经是互联网公司延续过去几年创业神话,性价比最优的选择了。 有内容的平台正在、并将继续受到资本的重视。微博中兴在前,知乎获得1亿美金融资在后,能驱使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的平台就是投资人眼中的好生意。 而仅仅生产内容的头部自媒体,也告别了草根的身份,罗辑思维成为了标杆,十点读书、吴晓波频道的价值,在数千万人民币的风险投资砸下之后也被重估。 5.所有人都要做内容 电商业从阿里到京东,纷纷打响“内容+电商”的旗号,核心就是让用户尽可能多地停留在平台内,在杀时间的过程中把用户导向消费平台内的商品; 原本做工具的各种XX宝、各种万能钥匙、各种浏览器,在嵌入各种资讯; 而一众社交类产品,在2016年社交领域创业已经偃旗息鼓的背景下,势必也得向依靠直播营利大增的陌陌学习,在2017年进行内容化转型。 至于内容怎么做,平台型公司都想靠用户自己生产,用机器分发。而原来做内容分发、自己很少生产内容的几大门户网站已经明显落后,领头羊已经是采用机器分发、更高效的今日头条了。 内容已经成为挖掘平台潜力的流量入口,2017年,起码做了内容的公司,看起来会比不做内容的公司晚死一点。 6.信息流广告成为主力挣钱模式 信息流广告,即将成为搜索广告之后最受欢迎的广告形式。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百度在2016年第四季度推出了信息流广告。凭借此前的流量优势,这个互联网界的“央视”掌握着最为庞大的广告主规模和广告收入。它在互联网广告上的一举一动,都能说明一些问题。另一个明显的信号,当然是去年依靠信息流广告挣了几十亿的今日头条。 相较于传统的广告形式,信息流广告展现出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逻辑。banner等传统形式沿袭了传统媒体的思路,广告主绝对主导,用户体验并不在考虑范围;搜索广告是天平的另一端,受众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用户不搜索,广告便很难出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