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来说,不管是亚马逊、微软、谷歌还是国内的阿里、腾讯,无不在数据中心方面跑马圈地,特别是阿里云、腾讯云在2016年在海外建设数据中心之后,云计算的全球化标签日益明显。一方面,这类厂商一直走在云计算基础服务的前沿,并参与制定了云服务的相关标准,在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领域动作频频,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趋势。导致的结果就是,亚马逊AWS在IaaS层面的市场份额高达45%,阿里云也在国内一家独大。另一方面,在商业化的探索上,这些厂商已经从最初的计算资源,通过行业解决方案或类似的服务模式打包更多的PaaS或SaaS服务。这一方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技术商业并驱的服务模式,那就是平台化,在基础云服务至上吸引了大批的PaaS、SaaS及其他服务,更准确的说是以基础服务为核心的“应用市场”。 可以看出,第一类玩家眼中的云计算是机会,既是成就自己商业梦想的机会,也是变革IT格局的机会;第二类玩家将云计算看作载体,满足了优势服务的对外输出,也满足了占领企业级客户的夙愿;第三类玩家认为云计算是趋势,是延续自身“巨头”地位的趋势,也是IT行业发展的必然。诚然,很难从模式上评判孰是孰非,这很可能是云计算行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竞争格局,而对于云计算的未来,绝不是按照时间来论资排辈的。 云战争的生存条件:价格、安全、品质 尽管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不争的事实,综合上述三类玩家以及背后上百家云计算企业而言,这个市场已经略显拥挤。以往对云服务竞争力的判断多少处于企业背景、进入时间、规模等作为考量,而从近两年表现出的趋势来看,在即将到来的“云战争”中,价格、安全、品质将成为适者生存的三大条件。 作为规模战的延续,云计算在2016年的价格战愈演愈凶,在2017年刚刚开始就有一些玩家试图通过降价来掀起新一轮的价格战。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价格仍然是吸引创业者、中小企业用户的重要因素,围绕云服务的价格战仍将持续下去。所不同的是,此前云计算的价格战主要集中在云存储、云主机等基础服务方面,而在未来,朝着平台式发展的第三类玩家和试图弯道超车的第二类玩家,或将加大价格战的范围,比如整体的解决方案、服务打包销售等等。 然而对于大中型企业客户以及政企来说,在价格因素之外,安全和品质仍是举足轻重的衡量标准。尤其在垄断性和指标性明显的金融领域、对信息安全要求苛刻的传统企业等等,而在网络宕机、数据泄露、DDOS攻击等屡有发生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用户也开始关注云服务的安全性。就目前来说,在公有云之外出现了安全性更好的私有云、混合云等服务模式,也出现了阿里云盾、网易易盾等专注互联网安全的云服务。 服务品质似乎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有着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客户服务等诸多标准。显然,这个看似没有标准答案的条件已然引起了云服务厂商的关注,比如优化服务架构、提供7*24小时服务、细化服务品质等等。比如说在提供计算资源的同时,提供更人性化的性能监控、负载均衡、日志服务、备案系统等,不一而足。 总的来说,云计算“雾里看花”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日渐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时间上的优势已经无从谈起,所谓的迟到者也成了一个伪命题。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