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理解专车产品们急于盈利或缩小亏损的迫切心情,但既然大范围的补贴已不可能继续,乘客打车也难有所谓惊喜的体验,则如何得体地控制司机和乘客的预期,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严肃课题。 既然车源紧张,加价打车( 负体验)可以理解,滴滴既然在快车和专车司机端采用派单制而不是抢单制,我只能认为加价行为是对乘客需求的一种调节,而不是主动顺应司机提高收入的要求。利用黑盒运营机制,滴滴可以对每一单都采取不同的价格和分配策略,甚至获取剪刀差利润而不是常规的抽佣,只是不要忘了乘客和司机是要见面要交流的,被加价的乘客与被吃差价的司机一旦交流起来,对滴滴的名声不是什么好事。什么钱可以挣,什么钱挣了会挨骂,这件事,还是要想清楚的。 能背锅才说明江湖地位 滴滴近期的负面新闻确实多了点,其实这也是一个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后必经的阶段。在用户群体充分扩大,在目标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后,用户很容易将产品与目标市场划等号,将消费中一切不良体验归咎于产品方。恕我直言,有人骂并不是坏事,这是用户对产品主流市场地位的一种认可,也是入驻用户心智的必然过程。 在近期的诸多事件中,滴滴的责任无需推脱,毕竟如此庞大的生态,难免在产品和运营中存在瑕疵和不足,atv,并且涉及到诸多利益的线下业务何其复杂,政策的约束也迫使产品必须打破之前的大众市场定位,逐步转向高端。在早期的烧钱大战中,滴滴和优步已经建立了“廉价”的用户心智定位,这种用户群体的拔高和迁移,如同小米想做高端机,自然是比较艰难的。 此次节前运力紧张引发的争议,其实也是一个机会,滴滴不妨借此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对外传递这样的几个态度: 专车市场滴滴最大,大家打不到车,滴滴难辞其咎,这个锅我背了 滴滴致力于提升出行体验的初心不变,请广大用户放心 穷家富路,出行市场既需要司机的运力投入,也需要乘客对车费策略的理解和支持 有时候,普通群众要的并不是真相,只是情绪和态度。 判官,”旅客“App创始人,十年移动产品工作经验,曾从事手机及ROM行业,现在专注于社交产品微博:@_判官_。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旅客App(lvkeapp2015)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