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工智能行业,最近有两件事,都与百度有关,首先是微软原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加盟百度任COO,这次媒体竟然高度一致看好百度,从陆奇的强势加盟,的确是百度布局人工智能公司的标志性事件。 另外引人关注的,还有在全球范围的两次的人机大战,首先是化身为MASTER的AlphaGo,在网上连胜,除了去年与李世石对战的一次平局,AlphaGo这台人工智能AI,已经把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围棋高手打的落花流水。 而另一次人机大战的代表则是1月6号开始,连续三周,国内著名的科技竞技类电视真人秀《最强大脑》,以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与《最强大脑》名人堂选手对决,分别在图片和语音识别上,进行了PK,最终的结果是机器人小度和人类各有输赢,三期的比分分别是:3:2、1:1、2:0。 并非是百度故意对决谷歌的AlphaGo,但是在巧合的是,这两件瞩目的人与机器的大战,不仅刷遍了朋友圈,在年末给人类进程上,留下了一些唏嘘和对未来的疑问。 面对三期次人类与机器的防守与对攻,我们从中应该看到哪些亮点?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应该怎么看?而百度和谷歌之间的人机大战的技术PK,有什么区别? 争议起:人类输了?还是机器赢了? 第一期百度的人工智能AI小度,在识别人脸上,以3:2的战绩,战胜了人类派出的“最强大脑”代表王峰。第二期人机大战的游戏规则更为变态。选手会事先听到三名合唱团团员经过加密的声音,之后要在大合唱中,从21位合唱团团员中找到这三个人。最终,孙亦廷答对了二号合唱团团员,而小度则是找到了3号合唱团团员。人机大战的第二轮,以1:1的平局告终。第三期被寄予厚望的“水哥”王昱珩在通过模糊视频影像识别犯罪嫌疑人的环节中,改选了正确答案,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很多人以为《最强大脑》是百度故意対飚谷歌AlphaGo,其实按照电视台的惯例,首播的节目应该是在MASTER在线大战围棋高手之前很久就已经录制完毕,且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提前预告,形成了中国人工智能AI与美国人工智能AI之间的对决,只是一种巧合,也许冥冥之中的安排。 由于最终的结果并未如很多人想象人类领先,所以有了一些争议,直播,甚至质疑比赛的公正性,Dr.魏接受媒体次放出表示:其实,在最强大脑舞台上,大家都没有看过挑战的素材,人机双方只是知道挑战的大概项目。并且是“实时比”,至于对比比赛结果的企望,他认为:机器赢了就是机器赢了,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天迟早会到来,只是来得早和晚的事情。 MASTER是AlphaGo的升级版 小度的人脸识别要求更高 很多人把AlphaGo的围棋大战和小度的人脸识别大战相比,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甚至来说,并没有可比性。 从技术上来说,这次AlphaGo的围棋大战,还是基于概率的算法,根据资料显示AlphaGo采用的是蒙特卡洛树算法,AlphaGo的落子的规则是:在每一次落子之前,系统会计算胜率最高的落点,而这个落点的计算概率,不仅仅是统计了人类目前所有的棋局步骤的计算,而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结果,因为人类个体一生中,职业棋手下棋的次数,与人工智能的算法计算相比,是非常少的,除了计算经典棋局的步骤,系统的深度学会还会进行自我的对手模型对弈,以计算最有优势的落点方式,所以在MASTER对局的时候,其实是不断计算的过程,计算最有优势的落点,这样的算法近乎无穷,人类的落败其实并不奇怪。 《最强大脑》的人脸识别大战,主要是基于图片和语音的识别,人脸识别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门禁系统、网络、金融身份认证等都是他的应用场景,目前主流的方式是1:1的方式:比如通过公安系统存的身份照片,与现实中的个体图片进行比对识别。但是更难的是基于1:N的人脸识别,这样的识别方式是必须依靠系统的深度学习,进行人的识别和身份认证。 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还是非常准确的,但是有很多的限制,比如照片的角度、距离、亮度等等都会对识别产生影响,通俗点讲:人脸识别业务的核心是把人脸的关键特站点定位,根据不同维度的特征空间的点进行比对,如果两张照片是同一个人,则对比点是相近的。这样的比对方式,与人类的识别接近,但又不同,比如:人类对于人脸识别的过程记忆、观察、辨别再匹配,非常直接,一些显著的生物特征会直接成为结果和记忆的重点,比如脸部的胎记、是否双眼皮等等,直播,而机器的思维方式还是进行点与点的计算分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