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次去香港还是 2011 年,香港地铁里提供的免费 wifi、以及许多商店提供免费 wifi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的基础网络设施真是非常发达,方便消费者。那时候小米、极路由等智能路由器还没有出现,在内地出差,很多酒店里提供的网络服务甚至没有wifi,需要接一个网线才可以使用。我随身的包里,还带着一根为 Macbook Air 使用的有线网转 USB 转接头(当年的 Macbook Pro 还有网线接口,现在所有苹果笔记本都没有网络接口了),防止出门的时候碰到只提供有线网络而无法上网的情况。 今年(2017 年)元旦全公司去了一趟香港,虽然只有短短三天行程,却让我感受到香港的互联网发展几乎停滞,与五年前几乎没有差别。而这五年时间,内地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O2O、共享经济、知识社群、AI 与 VR/AR 等领域的发展,已将香港远远甩在身后。 在香港第一个不便是没有现金寸步难行。 到香港的第一天,公司集体去维多利亚港坐游轮跨年。我们一行人走到港口的时候,突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喊我:「北宸」、「北宸」! 转头一看,两位同事打车刚到港口,他们身上有八达通,有手机,有信用卡,但出租车只收现金。看到我出现的时候就像看到大救星,我连忙跑过去掏钱帮他们付了车费。 接下来的几天里,无论在路边饭馆吃饭,还是去水果铺子买水果,或者在小店买点生活用品,都只能用现金,有些支持八达通,但网络支付和银行卡的渗透率非常低。 反观内地。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下,请外卖送餐员代购一包香烟可以使用支付宝,即使在路边买一个烤红薯都可以微信支付;就像两年前去美国奥斯汀时——一座只有 80 万人口的南部城市,即使你在路边买一个汉堡,伙计也能掏出一个 iPhone/iPad 和刷卡器,让你用信用卡付款。在北京,我身上揣 100 块钱现金一个月都花不掉,移动支付满足日常所有消费需求。而我已经很久没去 ATM 取过现金了。 第二个强烈感受是,香港几乎没有 O2O 业务,香港也没有开展 O2O 所需要的土壤和环境。 我得强调一下,O2O 并不一定是「好的」和「绝对正确的」,j2直播,持有这样的看法未免有点太「大陆中心论」了。内地 O2O 的火热,劳动力成本低、社区商业配套落后及道路规划差是关键原因。 在香港,街道很窄,商业配套极为成熟。我们住在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旁边的酒店,出了酒店步行三分钟内就有711、水果铺、日本城(日用电子产品)及包括泰国菜、日料、粤式点心、甜品、鱼丸、云吞面……等各种商店,日常需要用的、吃的一应俱全,虽然有一些店也提供外卖,但由于是在太过方便,而且人工成本远比大陆高,O2O 平台也就没了发展的土壤(当地也有类似饿了么的外卖平台 Foodpanda 以及英国的 Diliveroo,不过使用率很低)。 第三,过去三四年席卷全球的在线打车热潮,在香港几乎感受不到。 Uber 于 2014 年 6 月进入了香港,但一直不温不火。最火的时候,是 2015 年 8 月 11 日 Uber 车主被香港警方「钓鱼执法」,执法当天拘捕了 5 名司机,3 位职员。之后,Uber 在香港仍有业务,但车辆数目一直只维持在几百辆水平。在Uber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说,前一段时间 Uber 香港总经理还被警察逮捕,这对 Uber 香港的业务又是一大重创。而 Uber 最火的 People’s Uber(在内地叫「人民优步」)在香港被禁止,其它车型最低起步在出租车的基础上加价 20 港币,基本上目前 Uber 香港的业务仅仅是刷存在感,普及度极其低。市民和游客依然得靠手招车的方式打车。 香港的公共交通建设已经非常发达,是共享出行的业务发展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们所住的铜锣湾和活动比较多的尖沙咀一带,无论去商业区购物或者找网上口碑很好的各色小吃饭馆,坐地铁出来步行几分钟都能到。加之香港地铁发车间隔时间短、单节车厢载客人数多,无安检、扶梯快,运营效率非常高。 而且香港街道很窄,没有雾霾,出了地铁步行也很方便。公共交通如此发达和便捷,对打车应用的需求也少了很多。 而最近两年内地兴起的知识共享、付费社群……在香港则完全没有影子。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的媒体人许骥先生说这是「发达社会的诅咒」,当一个社会高度发达、分工高度成熟时,反而容易扼杀创新活力。譬如八达通已经几乎垄断了香港市民的交通、生活、消费支付时,移动支付想再挤进去,面临传统金融公司的压力和市民不愿意改变的惯性;美国也同样如此,在几个月前我写的美国互联网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不如中国了一文中(见微信公号「北宸的偏见」),也提到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