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消弭信息不对称的发展历程中,颇为敏感的“医疗信息”是一道特殊关卡。如你所知,若将信息搜索按垂直度排列,“与健康相关的一切”注定高票当选——医学问题是百度搜索中最大门类之一,甚至遍及整个互联网世界。 于是泥沙俱下在所难免。面对人体如此复杂之物,普通人该如何直达权威医疗信息源渠道,一直备受困扰。如今,夹杂在其他“筛选平台”中,2016年内容付费浪潮舵手之一,喧嚣过后的“分答”又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分答快问医生:身体小毛病,快速问医生。 在这个专属页面,用户可以发布健康类的悬赏问题,会由分答严选的部分认证答主开始抢答;目前悬赏价格定在10元;还可以选择匿名发布悬赏,以保护自己隐私;你可以选中满意的回答,其答主将获得奖金;若48小时内无人抢答,则全额退款。 其实不难看到,早在数月之前,“分答”上就已集聚了大量——甚至垂直度最高的医学专家,当然除了张羽,李清晨这种“大V”,更多聚积于此的是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医生,不少医生已颇受粉丝追捧,凸显出个人品牌效应。而用户一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几年“在线问诊/咨询”(个人觉得咨询更贴切)养成的用户习惯,让“分答”在医疗方向的垂直突围显得并不仓促。 嗯,谁都知道“在线医疗”的巨大价值,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典型商业模式与构建设计策略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73.4亿元,而基本常规服务,诊断服务,治疗服务将会一直占据中国移动医疗的绝大部分。 相比于搜索行为,筛选与甄别才是获取知识最艰难的部分,尤其涉及健康的医学问题,谁都知道普通用户在互联网上甄别医学信息的成本——键入某个疾病,瞬间弹出的反馈信息鱼龙混杂,甚至经常出现相悖的解决路径。这一方面是医生资质问题,另一方面,医学因人而异,往往兼备“公共性知识”与“个性化知识”,而在这股知识服务浪潮中人们愈加明白一个道理:信息本身是免费的,但针对个人的“精装”信息是收费的。尤其医学,过往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免费似乎难以获得用户信任。这也构成“分答”机制与医学嫁接的土壤。 当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在线问诊(“在线问诊”需要非常谨慎),但你知道,关于健康的诸多疑惑体现在医院之外,许多时候几句“权威提示”即可解决,而医生就可利用零散时间去提供这些提示,就像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王兴所言:“分答更像一个医生朋友给你提建议的过程。一个好的医疗问题回答,肯定是一个有态度的回答,需要让人知道目前医学上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在整合了这么多资源之后,专业人士是怎么看的。” 所以给我的感觉,不同于不少平台的“门诊”属性,分答的“快速问医生”更像一个医生用专业技能和职业情怀提供建议的地方。而在医生这端,无需赘言他们每天的忙碌,“分答”将专业建议锁定在60秒内,降低了回答门槛,诚如我很喜欢的医学科普作家京虎子所言:“分答为我提供了一个分享自己知识的机会,这种机会在现在并不缺少,我可以在微博上发帖发文章,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必须轻重缓急,许多人提的问题迟迟无法写成文字,自己想写的内容更是写不过来。此外回答私信是一对一的,分答的偷偷听的功能将知识普及和个人经验从一对一变成一对N,对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写不过来的难题。” 当然,所谓“分答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何其复杂的人体让医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将一个大问题在60秒之内拆解成通俗回复,需要深厚的专业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尤其后者,对多数医生来说都是个挑战,需要训练。 最后颇值一提的是,在不少医生看来,尽管只是微小之力,但“分答”也许可以在局部“缓和”医患关系。你知道,职业所致,帮助他人是医生的一种职业本能,但工作重压(根据2015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atv,近四成三级医院医生每周工作超60小时,每工作日超12小时)和医患关系的紧张(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我国每千人医生和护士数量均为1.9人,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差距更大)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种意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