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气候的无常变化,如冬天雾霾、夏天暴雨已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了影响,更重要的是还会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让人苦不堪言。但气候治理非一日之功,影响的因素很多,如果让每个人推动气候变化,你会想知道如何参与吗? 现在有很多人坚持每天步行、骑行,在朋友圈占领微信运动封面,但很少有人知道,多步行、多骑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已可以获取现金收益,还能投入到贫困地区环境改善,开展公益行为。 城市中的个人绿色出行,通过什么机制帮助推动天气变化?不得不提下“碳汇”作为重要的中介载体的意义了。 一、碳汇与碳汇交易 碳汇是指清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活动、过程及机制。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森林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比如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把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变为糖、氧气及有机物,为生物提供枝叶、种子等,成为物质和能量来源。这样的过程实现了对二氧化碳的汇聚和存储,形成了固碳效果,也因此称之为碳汇。森林植被对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减低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有重要作用。 1997年日本京都,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协议,并在2005年2月16日全球范围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目标是限制全球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在之后的气候公约谈判,逐渐把绿化、造林作为重要的环保发展机制,逐步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也就是碳汇交易。按照碳汇交易制度,各国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生产碳汇的方式抵消自己产生的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国家内部可进行碳汇交易,与发达国家也可进行跨国碳汇交易。而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联合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互联网化的碳汇交易模式 上文所提到的是碳汇交易市场形成的历史,但和个人行为的关联看似并不紧密。在2013年碳汇初登国内交易市场阶段,碳汇的交易模式是针对排放需求的企业,个人参与碳汇交易的门槛较为受限。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共享概念的指引下,如果碳汇交易下沉到个人中,必将促发巨大的碳汇交易需求。随着个人碳汇交易模式得以实现,蕴藏的流量不可估量。 简单来说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方式让个人的碳减排行为变的可衡量、可累计,然后将个人累积的碳减排量放到碳市场进行交易,出售给企业,甚至交易到国际市场。交易后,个人可获得经济收益,并且还可以将所获收益捐赠给贫困地区的人群,支付他们植树造林的费用,最终实现个人绿色出行的碳减排收益与扶贫、环保的完美结合。 那么,j2直播,个人用户该如何累积碳减排呢?在中国,碳交易的网站和APP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比如中国碳交易网、碳排放交易、中国碳汇等,手机APP主要有零碳派、中国碳汇、易碳家、碳汇林业网、青交中心等。其中中国碳汇主要有碳汇的行业资讯、实施项目以及供求信息。易碳家除了资讯之外,还包括碳交易工具,比如撮合平台、碳计算器、碳顾问以及碳K线、评论互动的社区等。碳汇林业网主要也是资讯及交易为主。可以看出目前碳汇行业大多都是以行业资讯和项目撮合交易为主。而关于互联网化个人参与的模式目前只有零碳派一家APP在做,它可让普通用户通过手机记录自己的减排行为。如步行、骑行、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这些行为由零碳派通过国家认可的方法学转化为一定的碳减排量,累积起来成为碳汇,并回售给平台,个人将从中获得现金收益。从目前看,零碳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主要靠步行来开发碳资产,笔者坚持了十多天的步行减排动作,累计步行21公里多,累计碳减排3KG多。 三、互联网化碳汇市场的空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