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就是 “捅刀子”? 但愿你开完了本周最后一个会! 关于开会效率,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创业团队里大家都是在讨论,可最后连最小的问题都没解决,散会的时候说 ‘还是先照原来的做吧’,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如何提高开会效率是门学问。马云曾说,自从阿里 CEO 张勇加入了之后,阿里连开会的感觉都不一样了。张勇的开会风格是这样的: 跟我开会前,所有人的 PPT 全都发过来。我始终相信,获取信息可以很高效,而开会是其中最差劲的办法。我可以在会议前获得足够的信息输入,而开会时间主要用来讨论、争论、做决定,我管它叫作 “捅刀子”。 一般我会先随机问个问题,“随便捅一刀”,看看这个人有没有想法。一刀进去不见血,那很好,说明他准备好了;换个人,一刀进去就见血,说明到处都是洞,问完一个问题我会继续问第二个第三个,捅到体无完肤为止。 (本段来源 / 每日人物 ID:meirirenwu,已获授权引用) 张勇的开会风格看上去直接粗暴,我们很想了解其他创业者们关于开会的小想法。于是,我们分别问了 5 位创业者 5 个问题: 每周大约花多长时间开会?怎么评估开会效果? 你认为开会最应该解决哪类问题? 最不应该为哪类事情开会? 现在有哪些提高开会效率的办法? 之前工作过的公司开会风格是怎样的? >>欢迎在文末评论区分享你关于「如何提高开会效率」的观察和体悟。留言最走心的 3 位读者,将收到本文的福利一份哦。 / 01 / 不为表现,不为辩论,只为达成共识
陈诚 DataPipeline 创始人,前 Yelp 数据工程师。 开会的投入其实非常大,一个小时的会花掉的其实不是一个小时。如果 10 个人参会,消耗掉的是公司的 10 小时。一名全职员工一周的工作时长也不过 40 小时。 从思维方式上讲,会议分两种: 一类是收敛思维的,为了得到明确的结论和行动方案。 另一类是刻意发散的,根据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者方向,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开会一定是为了达成共识,而不是为了表现某个人。开会也不是为了辩论,与会者都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心态,且对事不对人。抱着对抗的心态开会,开奖,特别容易跑题。 为了加快讨论进展,最基本的准则是区分事实和观点。要明确哪些是客户反馈回来的事实,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只在观点层面上讨论,是拎不清的,最终要看谁能拿出更多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如何安排发言次序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会议技巧:权威形象的人适合在会议后期发言,用次序机制去鼓励初级员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的氛围容易激发领导之前想不到的盲点,也能鼓励初级员工积极贡献新鲜的想法与解决对策。 有些会议会比较失败:当公司大了,权责容易模糊,如果会议发起人没有认真思考,就邀请了一堆与会议无关的人;参会人各不让步,不去试图理解他人的动机,没有达成统一的目标和心态。 / 02 / “不该往上爬的猴子不要让它爬上来”
冯歆鹏 NextVPU 创始人,曾任 AMD (超威半导体公司)研发总监。最近 NextVPU 出品了视障人士辅助眼镜 “天使眼”(AngelEye),被称为 “最暖的黑科技”。 不用开会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开会。会议是为了做出决断,恰当的层级做恰当的决断。与会人员是否应该出席会议,是必须提前安排好的。“不该往上爬的猴子不要让它爬上来”。 两种典型的无效会议: 该参会的人没来, 不该参会的来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