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腾讯、网易、360、小米、优土等互联网巨头相继杀入直播领域,直播行业成为了这一波互联网创业的新风口,娱乐直播领域也成为创投最关注的领域。有证劵分析师称,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达到150亿,2020年将达到600亿。资本市场的浮躁,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们的狂热,让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的数量已多达200余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直播行业野蛮发展的背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违规、越界,甚至一些直播平台公开涉黄,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直播行业正迎来“最严”监管时代。国家网信办发布并即将实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主播禁止重新注册账号,这被称为最严新规。 问题直播平台频出,行业监管趋严 早在今年4月,文化部开展了对互联网直播平台违规直播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并要求网络主播必须实名认证。7月,文化部公布首批网络表演黑名单,依法查处23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共26个网络表演平台,集中清理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直播,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 如果以上还算“小打小闹”,那么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直播行业来说可谓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该通知重申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即直播平台必须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atv,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不能从事直播业务。这项规定也被业内解读为,直播行业“严冬”来临的先兆。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违规”问题,直播平台的不规范管理问题也日益暴露。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西安约500名主播在帮网络直播平台“要播”工作近1个月后,不仅没有拿到承诺的底薪,甚至还无法登录账号提现。主播经纪人讨薪近1个月,至今仍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引起网络热议。这一事件反映的深层问题其实就是直播平台本身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平台和主播之间没有任何正式协议,一旦发生纠纷,双方权益的维护都是难题,处理不当还有可能酿成群体事件,这也是为什么有关部门会对直播行业加强监管的另一重要原因所在。不管如何,监管越来越严已是可见的趋势,那么作为直播平台应该如何应对呢? 直播平台应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直播平台的众多,给予了主播更多的选择权,甚至普通网民也可以任意注册一个账号,随时开启直播。这样的模式尽管有助于直播平台用户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为直播行业带来了更大的隐患,那就是如何对直播内容做到有效监管的问题,以确保所有用户的直播内容合规。事实证明,仅靠技术“鉴黄”是不行的。直播行业的持续火爆,让更多人加入到主播的行列之中,而随着主播群体的不断壮大,主播们的收入压力与日俱增,为了保障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一些主播不惜玩起了“擦边球”。这种行为不仅会让整个直播生态走向恶意竞争,还有可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引发一连贯的监管动作,为直播行业的发展带来众多不确定因素。 比如,上线仅半年之久的NOW直播出于对自身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专门建立了人工审核团队,实现全平台7*24小时监控,以此杜绝低俗内容的产生。 不过这只是个例,毕竟隶属于腾讯旗下,本身就拥有业内其他直播平台所不具有的优势。当然这些仅是治标不治本之举,除内容监管外,NOW直播还开始尝试结束直播平台对主播进行“放养”模式,将自身平台的主播引向独立化、才艺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在保证主播收入的同时,为直播的发展探索出一条规范化道路。 差异化布局,深挖泛娱乐价值才是直播的未来 纵观目前直播行业的玩法,基本上都是“三板斧”,要么“傍明星”;要么“傍网红”;要么“傍大V”,除此之外,似乎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的直播平台并不多。NOW直播、映客、斗鱼、YY都在探寻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之路。 眼下的直播行业正在逐渐渗透到另一个热门领域:IP。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