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直播”的热潮尚未过去,一场围绕“直播+”的造势运动又来势汹汹。在行将结束的2016年,直播已然完成了从泛娱乐领域向场景化直播的过渡。 不久前,一直在移动医疗领域保持低调的快速问医生悄然上线了医生直播功能,也意味着又一家移动医疗的头部产品开始试水医疗直播。相比于直播在泛娱乐领域近乎白热化的现状,医疗等垂直领域更像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 多股势力进军医疗直播,时机成熟了吗? 和教育、金融等领域一样,当网红直播难以摆脱低俗内容且监管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直播开始成为进军医疗的一种新思路。而在这股医疗直播的风潮中,既有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医疗机构,也有初生牛犊般的创业者。可医疗直播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直播,仍需要细究。 在这场医疗直播大戏中可以分成两个阵营,即由直播平台和创业者组成的“外围入侵者”和医疗机构、移动医疗平台为代表的“内部突围者”。 直播平台和创业者在医疗直播方面的热忱最高,但究其实质内容仍难以摆脱两个方面的瓶颈。一是,一些直播平台在玩概念游戏,所谓的医疗直播不过是“主播”们直播自己做手术或者就医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的仍然是猎奇心理在作祟。二则,这些平台本身的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在参与人数上远不如娱乐直播,且人气较高的多为具有颜值的女性“医务人员”,直播的内容往往与医疗知识没有太大关联。与其说是医疗直播,倒不如称之为直播在医疗界的“启蒙教育”。 移动医疗平台和部分医疗机构更像是这场探索中的理性思考者和破冰者。以快速问医生为例,直播,所定义的医疗直播并非是借助娱乐化的内容进行流量转化,而是利用自身所积累的医生资源和庞大的用户体系,打通医生和患者的互动沟通,比如医生讲解通用性的医疗知识,并回答观众对于某些病症的疑问。同时,一些跳出体制的医生也在积极尝试直播这一医患沟通的新渠道。可以肯定的是,医疗直播面临更严重的内容缺口和政策上的阻碍,快速问医生的做法更符合医疗直播早期的市场教育。 不难发现,在这次医疗直播的博弈中,有偷换概念的投机者,也有坚守底线的布道者。相比于认知度更高的泛娱乐领域,直播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值得乐观,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还需要解决下面四个问题。 直播+医疗背后,还有这些坑需要填平 正如前文所说,医疗直播的玩家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直播平台们把医疗作为增加流量的方式,快速问医生等移动医疗平台则把内容输出和市场教育放在了第一位。与此同时,也反映了“直播+医疗”看上去很美,仍需要解决诸多棘手问题。为此,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二。 其一,如何解决以医生为核心的主播资源。 虽然一些直播平台乐忠于医疗直播的概念,却离不开两个方面的限制。按照国内的医疗体系,医生很难空出太多时间在直播平台上和患者互动,这也是很多移动医疗玩家想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乎就导致了医疗主播资源匮乏且以颜值辨高低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一些医疗直播在内容上不接地气,比如说一些专家讲一些普通观众难以听懂的词汇,所涉及的问题也多聚焦在理论层面,完全是把医疗讲座那一套搬到了直播平台上,和观众需求出现错位。 在这个方面,笔者比较认同快速问医生的做法。在内容方面,优先选择自家平台上人气最高的专家大牛,不仅是因为其拥有大量的患者资源,资深的病历分析更符合当下医疗直播内容的需求。除此之外,快速问医生还将专家在直播过程中解答的问题剪辑形成一个个小视频,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将直播内容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其二,医疗直播如何面对政策上的红线。 在外行人看来,医疗直播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直播看病,这样就不再需要找黄牛买专家号,也不再需要大病小病往三甲医院跑。事实上,这是对医疗直播的最大误解,也是一些直播平台有意为之。原因很简单,这种宣传理念无疑更具有号召力,也击中了多年积累的用户痛点,且这个使命和那些推动云医院的平台不谋而合。 不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的规定,必须满足床位、设备和医护人员等硬性条件,才可以开展医疗服务,且争执不休的跨省多点执业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也就是说,如同当前陷入窘境的轻问诊,直播+医疗仍难在政策红线内改变单纯的问诊形式。那些试图依靠直播颠覆医疗体系,亦或者说试图在医疗直播方面迅速掘金的创业者而言,美梦到头或许仍是一场空。 其三,在直播技术层面仍有一些瓶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