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以及一些同学沉迷于BBS,先YTHT BBS,后来是未名BBS,有三年时间我每天都把尽可能的时间都泡在BBS上,我担任过几个版主还当过站务。这种BBS,其实就是后续天涯、贴吧的雏形状态。 兴趣论坛模式,是互联网早期的产品形态,起步容易、推广也容易,但是这种以兴趣维度聚合内容的方式,从战略角度分析比不上FB、微博、朋友圈这种以关系维度聚合内容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FB、微博、朋友圈占据了国内外很多人的时间,而天涯、贴吧以及其它很多论坛都发展不起来。关于兴趣导向(论坛)与人际导向的对比,Discuz!的创始人戴志康(大C)在八年前(2008年)就有文章深入分析。大C当年做大论坛程序之后,曾经发力做UCH,挺好的探索,不过后来被腾讯收购之后不了了之。
匿名模式,给骗子留下巨大空间,这也是社区的软肋之一。微博之初,为了防止假冒名人,特意上了V认证,V表示Verified,不是VIP、不是VIP、不是VIP,重要的话说三遍。 V认证用户的确有特权,我七年前设计的时候就有,不过V用户体系的核心不在于特权,而是认证,是防假冒。 贴吧有个娱乐圈的笑话,有明星去自己名字的贴吧说自己是某某某,结果被吧主当骗子封杀了。 兴趣社区,以兴趣为维度聚合内容,用户普遍是匿名的,吧主是管理员,吧主类似于门户网站的编辑,以己之力维系社区的秩序,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身心疲惫半途而废、中饱私囊为非作歹。 支付宝社区实名制了对吧?这种拿身份证验证的方式,跟微博V认证的方式不是一个层次的信任度。微博人工审核的V认证,还被一些人钻空子呢,何况支付宝这种。如果不信,各位去打赏几个美女试试就知道了。(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找个女大学生身份证就可以认证加入校园生活,然后发几张暴露的照片就有可能获得几百元、几千元的打赏,这生意会不会有人干?其实不用问了,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这样了) 过于中心化和水化,这两个事情一起说吧。能吸引眼球的地方,就容易吸引各种动机的人发你不喜欢的内容,或者卖货的或者卖Y的或者广告链接或者互联网骗局,也有内容不虚假但是跟你价值观不符合的(比如各种鸡汤) 微博这种产品先进性在于你看的内容主要是你自己关注的人带来的(只能说主要,不能说全部,因为有广告),而且六年前我很贴心地给微博加了关注但是屏蔽功能,专门对付那种不得不关注(例如老板、同学)但是你不喜欢的人。但是有人不理解,觉得脱裤子放屁,不过我坚决认为这个很重要。(朋友圈现在也有类似功能)
天涯、贴吧这种兴趣导向的地方,跟微信几百人大群类似,里面的内容大概率水化,管理员再怎么努力也没戏,这是客观规律,类似于公共牧场的悲剧。 微信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的微妙,尤其是附近的人,在于把几百万、几千万人去中心化,带入到一个个小房间(哟,你打开附近的人我也打开附近的人。你寂寞啊?我也寂寞,聊聊呗……) 以地理位置、时间、动作等维度将很多人分散安排到不同的场景里面交流,而不是几千人几万人聚集到一个地方,这是张小龙做微信比支付宝团队高明的地方——社交一定要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说基于关系传递内容就可以去中心化了。微博几年前也走过弯路,开奖,当时过于依赖大V。今年U型反转,也与去中心化有关系。 11月28日财经的长文《 微博价值重估》有一段描述:微博先后执行了三个战术:用户下沉、兴趣社区垂直化、改善信息流算法,用户下沉是为了增加用户存量,后两件事是为了增加用户活跃度与黏性。这也是让微博得以崛起的重要举措。
前面说的太啰嗦?说点提纯的,最近研究网红电商的过程中,我与@时趣张锐 分析了资讯传播的几个阶段: 1、传统媒体阶段,纸媒、电台、电视台,典型代表是新闻集团、人民日报、CCTV,制作门槛高、传播门槛也高(包括经济方面、政策方面),因此非常中心化。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