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就是如此,除了目前版本应用当中预置的城市以及自然景观(基本上就是大家在预告片里能看到的内容)之外,全世界绝大多数地点的景致都和上面作为范例的北京一样,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唯有平面贴图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即便只是二维化的平面地图,实际的浏览体验还是和 Web 以及移动端的在线地图不太一样的——当我们把目光从扁平的画面上抬起来凝视远方的天际线时,当我们拉高视角之后扭头看到地球蓝色的轮廓线时,我相信,我们所有人都会对“诗和远方”这个概念产生更为真切的理解,真的。 Q:那么,那些应用预置自带 3D 建模的景观体验究竟如何呢? A:一言以蔽之,那便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个人的实际体验来看,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明显要逊色于自然风光;而在自然风光的分类下,诸如山岳峡谷等“固态”景致在视觉效果方面明显要胜过河流湖泊等“液态”场景,请看图:
曼哈顿
尼亚加拉大瀑布
世界第一大 MC,啊不对大石头艾尔斯巨岩。 差距一目了然,不是吗?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落差,除了贴图对视觉效果的影响以及静态图像的缘故之外,多边形的数量以及建模的复杂度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现阶段版本的 3D 建模都市东京为例,当我们第一次造访这个地点时,呈现在面前的基本上是这么个模样的景致: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相当漫长的下载以及读取之后,精度有所提升的画面基本上是这个模样:
和预告片里呈现的效果肯定有落差,不过也不算意外。 另外,从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看,即便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耐心等待让 3D 场景得以充分细化完善,实际的模型精度依旧很难满足“VR 街头漫步”比例级别的浏览。以曼哈顿为例,注意下图红框中远看形似警车的小白点:
让我们放大:
再放大:
说好听一点就像是一块颜色花纹形似警车的石头,对不对? 看看这凸凹不平的路面,似乎很容易让人理解川普在竞选中许诺的“大搞基建”有何意义…… 好吧,开个玩笑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现阶段的 Google Earth VR 很难让我们体验一把“VR 背包客”的滋味,但如果你恰好是个特摄片或者微缩模型沙盘场景的爱好者,那么 Google Earth VR 依旧可以给你我带来不错的观赏体验——虽然不够细致入微,但作为整体布局的实景资料依旧不乏参考价值。 Q:我们是否可以把 Google Earth VR 视作 VR 导航工具的先驱?我可以在它的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吗? A: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考虑到实际应用环境,VR 和基于实景的导航基本可以视作互不相容的矛盾概念,AR 才是这种实用化的导航功能发挥正确功效的平台,这点只要是关注手机 AR 主题 app 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 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当前阶段版本的 Google Earth VR 并没有检索输入框,换言之除了上文中提过的那些可以直接从列表中选取的 3D 化大城市之外,居住在其他地区的朋友想要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只有不断旋转缩放面前的虚拟地球,找准大概位置后逐级放大慢慢检索一种途径。 另外,由于 Google 地图的国内地标标注存在漂移现象,想要利用已有的注释准确找到自己的目标位置可不算容易。
以上图为例,大家能找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