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8个天猫双11,也是第2个主打全球化的双11。自去年起,天猫双11的口号就改成了全球购物狂欢节,而且引入了一大票海外品牌的入驻,去年的时候来自几十个国家的驻华大使级别人物跑到杭州给天猫双十一站台。所以,相较而言,今年的双11在全球化的氛围上似乎没有去年看起来那么热闹。于是,就有一些声音说,今年的双11没有什么亮点。 作为参与过6次双11直播报道的老司机,我必须说,这届双11其实很强,只是很多人没看懂。 首先,为啥选在深圳?国际化前沿阵地,atv,隔壁就是香港,东望就是台湾。而这两个地区,正是中国大陆很多企业进行国际化的桥头堡,能否打开香港和台湾市场,成为国内很多企业国际化的试金石。所以,天猫也准备拿香港和台湾练练手。 其次,1207亿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于很多媒体和吃瓜群众来说,1207亿的交易额是最令大家兴奋的,但是,我对此真的不感冒。不管是1207还是2207,真的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谁还没有高速成长的时候?如果你只关心最终交易数据,总有一天这个数据会逐渐放缓,以至于持平甚至下跌,那怎么办呢?所以,我更愿意看看数据背后的真正意图。 我想,马云和张勇关注的肯定不是这1207亿,也不是交易数额又增长了多少,他们更关心的一定是全球化进程中克服了哪些问题。 在双11之后的复盘会上,张勇提醒全体阿里员工:到了超千亿的规模,双11的数字就只是一个符号,我们不应该去追求每年越来越高的数字,我们要去追求这个数字背后的创新。张勇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今年双11的好成绩实际上为阿里挣得了一个“修屋顶”的好机会,他要求全体员工忘记数字,站在商家和用户的角度总结和沉淀经验,改进业务、创新业务,不仅提升消费者体验,更为商家创造更大的价值。 的确是这样,1207亿并不能代表全球化。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数字越大就说明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越成功,因此全球化就越成功,或者说,跨国买卖的数据就是全球化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不然,如果把买卖成交数额当做衡量全球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那就太小看马云和张勇了。 两个月前的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大家纷纷解读何为新零售,更深层次的延展之后发现这就是一个新经济体的概念。 马云说,“我们在创造一个历史从来没有诞生过的,跨边界跨时空和跨国界的经济体”。在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中,线上线下的界限被彻底模糊,地域与族群边界被完全打破。源于阿里平台又远远超越平台,以阿里搭建的商业基础和商业服务为共同纽带,形成一个万物智慧互联并大规模网状协作的新经济体。 一直以来,马云都再说阿里巴巴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社会发展的创新发动机,“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经济体,无数的年轻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个经济体里面的技术、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关系,能够进行全世界的买卖”。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驱动下,商业、商品和商人通过市场规律和法则实现了跨境跨领域和跨经济实体的自然流动。 根据此前阿里巴巴发布的历次财报所展示的增速预测,新财年阿里巴巴GMV有望超过瑞典的GDP冲击“全球前20大经济体”,2020财年则有望冲进“全球前15大经济体”。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随着阿里大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对传统零售业态持续和深入的改造,双11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无论是概念还是影响都已远远超越了一个购物节的界限,进而拉开了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新经济体的序幕。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全新的全球化经济体目标呢?光靠买卖是不够的,它需要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供应链的重构与物流方案的升级。也就是说,要改变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的一整套运作体系的组织化改造。而这个改造的一个表象就是从以往的B2C的制造模式过渡到C2B定制化模式。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今年双11,天猫电器城共有来自全球105个品牌367款定制商品。三年前天猫开始探索“规模化定制”,直播,基于阿里海量数据挖掘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让企业研发主动向用户靠拢,避免闭门造车。同时采用“包销定制”的商业模式降低成本、加速产品上市,让消费者得以享受更具性价比的品质好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