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3点新疆博斯腾湖畔是什么样子吗? 我见过。当然,并不是因为我勤奋,而是因为我好奇,人类究竟会以什么方式探索未知的太空领域。 一望无垠的黑暗,只有远处公路上依稀的汽车灯光,偶尔的一闪而过。 黑暗中,根本分不清土地上那些枯枝究竟是棉花还是哪种农作物, 已经冻住的土地毫无弹性,黑暗中,风的声音特别清晰。 临近空间浮空器“旅行者”2号将在此放飞,它将带着多项任务进行临近空间探索。 旅行者2号 近40米直径的超大囊体和主舱 第一次试飞 11月7日03:00,囊体正在充氦气。 现场风速为4米/秒,一切正常。 风云际变,风速陡增,7米/秒、9米/秒, 逐渐,超出了试飞的最大风速6米/秒。放弃试飞,改到夜间。 11月723:30,一群人stanby。白天明明温顺的风,到了夜晚,又开始调皮起来。风速不稳定,无法达到试飞条件。 第三次试飞,11月9日22:44分,“旅行者”2号近40米直径的超大囊体,充入经过精密计算的氦气后,携带总重量超过1吨的主舱,开始缓慢升空。主舱内搭载了一个小型生命保障系统,里面有一只乌龟。 按计划,“旅行者”2号将进入海拔20千米以上的临近空间,完成13项以上临近空间实验及测试,包括天地对话、动力系统、航电、通信等设备的测试以及气温、风向等数据的采集。随后,“旅行者”2号通过释放氦气而逐渐下降,最终返回地面。 意外还是发生了,“旅行者”2号升空至海拔1.2万米高度时,正常通信突然中断,备用系统自动启动,传回的数据显示,部分通讯系统和控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试飞团队立即通过备用系统,对“旅行者”2号发出了紧急降落指令,“旅行者”2号随即迅速着陆。技术人员随即赶往预估着陆地点。 技术人员分析,在“旅行者”2号升空时,舱体曾发生碰撞,从而导致了系统故障。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由于没有达到预定高度,仅完成了携带舱体升空、天地对话和飞行中数据采集的实验,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动力螺旋桨、生命保障体系等功能由于未能达到预设高度,此次放飞并没有完成实验。 但“旅行者”3号已经standby。 何为临近空间? 临近空间是海拔20千米至100千米的区域,又称为近太空,是人类还未大规模开发的空白区域,。临近空间下方的区域通常称为“天空”,是传统航空器(如飞机)的主要活动空间;临近空间上方的区域通常称为“太空”,是航天器(如卫星、飞船)的主要活动空间。 临近空间和航空领域有何不同? 飞行器上升至海拔20千米以上的临近空间时,要经历气压、气候、紫外线、辐射等环境的变化,因此囊体必须具备材质轻、强度高、耐低温、防腐蚀、防辐射、耐低压、防紫外线和抗拉伸等功能。 人类为何要进行临近空间探索? 临近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利用价值。 除了载人旅游之外,临近空间还是一个可提供全天候高速率无线网络覆盖、高分辨率地理测绘、高空交通指挥、对地高精度监控、对天高清晰成像等科学研究和新型空间服务的理想区域。 与同步卫星系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通信距离短、传播损失低、延迟少且寿命长的特点,可大幅降低地面设施建设的费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污染,造价和产生的通讯资费相比同步卫星平台和铺设光缆都更便宜。 目前,对临近空间的探索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多国政府、科研机构及高科技巨头都已经加强了对临近空间的科学探索。 中科院院士、高分子材料专家组、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指出,“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一定要在这些前沿研究方面走到前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