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虽然平台之心何其强烈,然而反向思考下,如今好似又有三点平台的痛处值得我们讨论。站在人人做平台,处处是平台的风口下,希望这几点讨论能帮助我们看见更多的臆说和假想,引出对自己而言正确的答案。 巨头横行之下,自立门户做平台就一定是条出路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有一颗做平台的心。在人人做平台的唱调里,想做社交平台的人人网倒下了,中国第一个微博概念产品饭否夭折了,hao123则不断被拿来当成信息聚合的范本。而他们的失败或成功,其实都绕不开我后面要说的三个平台的"坑"。 做平台很大一部门原因自然是为了钱。创业者书写一份份BP时的无限畅想,将产品的百万种可能尽书于笔端,曰其平台、生态;美好似若乌托邦,欲将投资人引诱入桃花源的深处:转售、赎回、上市,一个都不会亏,一分都不能少。 他们好像并无多少偏颇,毕竟参照案例还是新鲜的:有BAT为王——以单点入局,不断撬开了金融、交通、游戏、社交、医疗等互联网全服务生态;有小米乐视常谈——客厅经济、生态化反。硬件布局,建立的是一层又一层渠道和一圈又一圈商业闭环。 于是,一群又一群人跑马圈地,一群又一群人和产品流离失所。 互联网界,趋势似有共通之处,在内容生产被内容消费所挟持的当下自媒体氛围里,我似乎嗅到了产品逻辑被大众市场绑架的味道。 不少优秀的产品夭折在“被平台”的路上,他们却未曾后悔过:巨头横行的市场里,单支产品路线很可能被堵截、切断,他们始终寄希望于成为一个新的秩序建立者,拥有一个彻底开放平等的生态体系。 比如,当张小龙手里的“唯好不唯快”的微信也先后封杀过uber、易信,加入腾讯开放生态对于想借助它流量红利的人来说,就成了一场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也不说的政治外交。 这便是做平台的另外一点原因:平台之间体量相差不大,才有可能和平相处。也正是这种竞争环境的逼迫促使市场偏爱那些布局众多、四处撒网的产品推演逻辑。 虽然平台之心何其强烈,然而反向思考下,如今好似又有三点平台的痛处值得我们讨论。站在人人做平台,atv,处处是平台的风口下,希望这几点讨论能帮助我们看见更多的臆说和假想,引出对自己而言正确的答案。 第一,聚合分发平台背离趋势 平台一出,往往笼络的是各类渠道或产品。然而这种类似聚合、分发概念的平台关系很不稳固。 《清教徒的礼物》一书中,将美国初期商业社会的快速崛起归因到企业家内心坚定的精神信仰。如今各个文化和民族背后的纪律和精神特质越来越难以描绘,人们从集体主义中得到自我意识的深化,开始聚集成更分散、小众的群落。 其实,如果在更粗的时间维度上观察,人类因同一信仰而聚集又因信仰分化而散开本就是历史事实,比如世界宗教信仰从无到有,如今已有上百种记录可查的不同宗教。因此,一方面平台无法满足不断分化和新生的产品聚集需求,另一方面人们正在被持续扩容的品牌带走注意力。 此种消费诉求的转变,表明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和此品牌内容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偏爱和站队意识,它会因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减小信息获取的成本,缩短其它小众品牌宣传的路径。 现在的情况是,一两个人就可以依靠自媒体付费推广等模式开启宣传,以众筹等方式进行资金筹措,j2直播,商业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广东代工厂中,一拨又一拨拿着产品设计图就来寻求小规模代工制造的场景重复上演,它向我们预示着品牌维度的多元发展会是未来的常态。 所以,hao123彼时的成功,注定只是属于PC互联网时代的,它不能被当作内容分发或聚合平台的产品参考。 网站,维度统一,在那时信息相对稀缺的互联网时代,可以对各类人群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而今天信息富余,内容品牌丰富多样,人们追求不同的“调性”、“次元”,这种追求,与平台本身就可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美团地推团队纵然能力过人,但那些以隐秘自居的江湖小酒馆、以小众自豪的私房小菜馆,是绝不可能入驻美团这样的平台的。 其次,平台的聚合与分发终究是要用户来消化的,但懂得“包容”,有耐心容忍兴趣外内容的用户已经越来越少了。 第二,线上平台面临平台信息始终处于富余的棘手局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