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解释: 这部电影的特效就像是你在嗑了迷幻药之后, 搭上一辆用彩虹做成的过山车穿过一个万花筒隧道, 同时坐在背后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向你吹泡泡, 然后旁边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拿着一根荧光棒拼力向你挥舞。
相信我,《奇异博士》是一部单凭特效就值回票价的电影。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解释:这部电影的特效就像是你在嗑了迷幻药之后,搭上一辆用彩虹做成的过山车穿过一个万花筒隧道,同时坐在背后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向你吹泡泡,然后旁边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拿着一根荧光棒拼力向你挥舞。 它力图用特效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这个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的现实。不信请看下图。
从灵魂出窍到空间扭曲。
从一个宇宙穿梭到另一个宇宙。
如万花筒般的多重空间切换,所呈现出的独特质感,教人傻傻分不清楚何谓现实与超现实。 你能想到的各种惊人特效,这部片子都基本做到了……前面我也讲到,这跟嗑了迷幻药的感觉没区别。因为上述的特效创意,某程度上是借鉴瘾君子们(特别是服用 LSD 等容易成瘾的精神类毒品)在药效发作时看到的幻觉。 这种幻觉又被称为“感觉倒错”(又称“联觉”、“通感”,Synesthesia),人们仿佛会“听到色彩”或者“看到声音”。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人格解体(ego dissolution),也就是失去自我的感觉,认为自己和世界融为了一体,全知全能,无处不在。 佐证这一事实的是片中的小彩蛋:奇异博士在与反派决战的途中,撞上一辆公交车,漫威的灵魂人物、“客串王”斯坦·李当时正坐在车中看书。
他手上拿着的书便是阿道斯·赫胥黎的《The Doors of Perception》(知觉之窗)。那是赫胥黎 1954 年写的论文,记录了赫胥黎服用麦司卡林后的体验,而这种带有致幻成分的毒品也因为该书的推荐而在 60 年代广为流行。
在书中,赫胥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知觉的来源,它只不过是一扇起过滤作用的门,挡住了真正庞大的知觉世界。某些致幻剂能把这扇门打开,让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所以在影片最后,剧组还特意打出一行字幕:special thanks to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by Aldous Huxley. 当然,神一样的特效背后肯定也有一家神一样的特效公司,那便是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ILM)。 这是乔治·卢卡斯 1975 年为了制作首部《星球大战》的视觉特效而成立的公司,迄今为止,工业光魔共获得 15 座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代表着当今世界电影特效最顶尖的制作水准。
2012 年,迪士尼以 40.5 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继漫威之后,卢卡斯旗下的工业光魔也成为迪士尼电影魔法工厂的重要一员。 但即便是片中最酷炫的空间变形,如下图反派发动法术,是带有规则的几何图形变换,具有可重复的规律可循,通过现场绿幕+后期数字合成即可完成。
又如这样能看出部分材质细节的空间扭曲镜头。位于画面前景和中景位置的两三栋建筑与主角是现场实拍,而远处发生扇形倾斜的建筑,则是电脑生成的三维模型。对特效师而言,实现这种魔幻的倾斜效果(注意右上角的变形同样是带有几何图形的规律),要比模拟符合现实效果的坍塌简单得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