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探索到了一定程度之时,新起航的船长还能找到什么?最有可能获得探险家称号的人,恰恰是不按照现有海图标注,去未知的领域、去地图的边缘探索的那些人。 依旧继续举例。 中国人有书写历史的传统,煌煌二十四史,汗牛充栋。现在开始提问。 《史记》,司马迁著;《汉书》,班固著,接下来呢?或许你还能说出,《三国志》,陈寿著。那么请继续,估计就是学历史专业的人,才有可能逐一点出作者名了。 哦!提一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探险家称号属于最早写历史的那几位。他们把路探索好了,后面沿路而上的,虽然不是山寨者,但也面目模糊。至少,他们写的史书,大多没啥章节进入了我们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课本里。 但并不代表无人能够翻盘,而且确实有人翻盘了。 就在民国时期,文化界突然又掀起了一股写历史的风潮,只是这一次,他们换了模式。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王国维写了《人间词话》(相当于词史)。 别忘了,还有梁思成、林徽因这对鸳鸯,他们合伙整了本《中国建筑史》。 发现了什么问题?二十四史又被人称之为帝王将相的大历史,那么留给后世文化人的地图边缘,则恰恰是帝王将相所覆盖不到的地图边缘。 然后呢? 当这些边缘也被创新了之后呢?1980年代,黄仁宇不还用一个《万历十五年》,截取了公元1587年这一其实并不太起眼的年份,书写出了一个畅销三十年的史学名著吗? 谁说被开垦过无数次的田野里,就没有地图没有标注的边缘呢…… 这就是我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在互联网+这个刚刚崛起的大世界里,地图还刚刚开始描绘,留出的空白还有许多许多,只是这一次,我们很难象过去那样,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用国外的经验来为自己的成功背书。 唯一能做的就是找路。 我这本书能做的: 一是把现在探索的地图描绘出来,让大家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路,一个在地图没有标注的位置上的路。尽管这张地图,受制于我个人的眼界,依然是一张残缺的地图。 但总比没有地图为好。 二是把现在探索互联网+世界这张地图中,各种成功了的、失败了的、或许还不知道成败与否的试错轨迹描绘出来,让探险家们可以不用重蹈覆辙(这个成语在这里未必是贬义)…… 在一个全球同步的大时代,谁先找到了路,谁就能够找到成功。 在前言的结尾,我想继续用阎肃老师的《敢问路在何方》中的两句词做结: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