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UK在2005年研发的RIDC-01机器人的头部是投影仪、而身体则是一台真空吸尘器。这两个看似不怎么样搭边的功能让其成为了Aizu中心医院的新接待员。它除了可以清洁卫生,还可以提供问路服务,并且将图像投影到身边的墙上。 显然上述中的机器人的功能特征都偏向于服务、辅助性的工作内容,也就是说未来重复性、可以依托大数据来做出判断的工作必然会被机器人替而代之。而富有思想与交流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会代替,譬如编程,因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由代码创造出来的,其中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学习,算法工程师要面临技术更新换代,而程序是基于逻辑、基于对问题的描述,在自然语言理解还没有突破的时候,需要描述一个需求才能写程序和代码,在这还没有被突破的时候,是很难做到自动编程的。再者,代码自己是要先创造自己本身,这是一个悖论。 回到初点,对于人口基数将可能越来越庞大的未来来说,工作岗位的缺失代表着人类生活竞争将会更加剧烈,机器人的存在是否影响导致了人类工作范围和生存的空间的缩减呢?毕竟确保每个人拥有工作比生产足够多的东西更难实现。 人工智能是我们幻想意识中一直渴望而恐惧的存在,一方面由伦理阻碍,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面对失业恐慌。从短期来看,弱人工智能无法突破精度学习方法,它也仅是可能在单项能力上问鼎人类,可控制性强,擦枪走火对于数据严谨的它来说不太可能。即便还未达到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高效仍会影响人类导致失业率增加,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中,50%-60%的工作是一定会被替代的,而且还会放大贫富差距,更多的工作机会被机器人剥夺。 失业率的爆增不会阻止前征的人工智能,因为相比生产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惨淡,科技技术类的企业公司在这个充斥着自动化的时代里更为吃香。就像全球最大的拼车服务公司Uber的CEO卡兰尼克直接表露了对机器人发展的支持,Uber未来会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也许在未来你打开Uber应用,就会等来一台“机器人”接驾了。显然,Uber欲想踏入人工智能领域进击新时代,让自动驾驶或是机器人将限制性的人工驾驶服务抹去,从而掌控机器人更好的服务人类。 最后,比起可能未来会被机器人挤走工作岗位与机会,更多人都会想先发制人翻身做机器人的操控者,这也与传统行业逐渐离开舞台,转型新生代互联网行业是同等道理,譬如“黄色巨人”柯达,生了相机,却死于数码,固守城池并不是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主动出击才可能拥有致胜的机会,对于就业岗位来说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