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雾锁京城。我的朋友,三十四岁的软件工程师阿飞邀我陪他去看房,房价的持续上扬让阿飞感到有些无奈,但他不想再等——事实上,他相信若无意外,北京的房价至少十年之内不会下降,他想赶在孩子上学前,结束近十年的租房岁月。于是一片灰败的朦胧中,我和阿飞戴着口罩,向也许是能让他在这座城市安顿下来的那个角落飞奔而去。 实际上目前居住的一、二线城市,像阿飞这样月入上万看似光鲜的人并非少数,在高于平均收入的背后,他们整日却仍被不断上涨的房价、竞争剧烈的高强度工作、红灯频闪的个人健康评估、以及随着社交媒体移动支付而来的各类信息安全隐患所轮番折磨。 在经济学家的客观陈述里,开奖,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从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他们都是最“地道”的中产阶级。根据瑞信、麦肯锡等研究机构分析公司的数据,目前国内中产阶级人数已接近3亿,中产阶级已成为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周围有许多人都并不认同自身的中产身份,在他们的认知中,中产应该意味着更安全,更有质感和享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而非像现在这样,充满恐慌与不确定性,安全感都近乎成为一种奢侈品,更遑论幸福。 外界支持不足导致安全感缺乏 社会学家研究分析认为,人类安全感的建立往往需要依靠外部的支持,一旦个体需要大量调动自身的力量去维持安全的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家装,豪华的木质门也不如一道朴实的防盗铁门让我们更放心,而社区里的保安、门禁也让我们更相信物业的保护能力,只有这些外部支持包裹着我们,安全感才降临。 近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相对发展滞后的社会资源投入、福利保障、行业监管应对等形成的割裂与矛盾,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不安全感。尤其对中产阶级而言,他们通常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产,但自身却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上下两个阶层都更加需要获得外界的支持帮助。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中产阶级的不安感并非只存在于中国,在日本、韩国以及美英德法等众多发达国家中同样存在。此外,让中产阶级能真正在努力拼搏的同时,享有更有安全感的品质生活,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其他层面上同样也有可为之处。 商业能否带来“安全感”? 提到安全感,我们很少会联想到商业。但事实证明,物质层面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巨大。 马云不只一次说到,“一个了不起的企业,一定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的”,这意味着,中产阶级不安全感背后蕴藏着巨大“商机”——毕竟,抛开“中产阶级”的标准定义不谈,中国中等收入者已接近3亿,就像他们追寻成功的坚定信念,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释放如此巨大的消费欲望。所以,满足中产阶级的安全需求,已经成为这一轮“消费升级”最具潜力的增长爆发点。 例如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让许多大量依靠外卖餐馆解决三餐问题的中产阶级痛苦不已,投资界立刻做出判断:未来数年,“风口”之一必在改善饮食安全的传统行业。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风向是,以往很多为富豪阶层提供的定制化安全产品与服务,现在也正放下“奢侈”身价,走入到中产阶级消费之中。 譬如在涉及人身安全的汽车行业,曾几何时,顶级安全性能的象征是沃尔沃和林肯等豪车,然而中产阶级的崛起让诸多城市SUV也开始着重强调安全属性,汉兰达,CR-V等车型就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再比如信息安全领域,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就显示,在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清单中, 54.6%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个人信息,隐私安全”。 此前“安全“、“私密”还只是诸如威图,8848等售价离谱,为富商群体打造的奢华手机产品独有“专属”标签。但是,随着智能手机成为每一个人的“外挂大脑”,涵盖着我们生活、工作、财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在手机与“银行卡”不分彼此的当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无疑更深,于是智能手机“下一幕”自然将从性能、屏幕、系统等方面的比拼之外,迎来更多的安全性诉求。 所以,当以安全起家的360推出一系列手机产品,用超高配置加上主流价格,在短短时间内超过许多传统手机厂家,成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新兴智能手机品牌,也就不让人感到太过意外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