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知识经济和内容变现几乎是一对最热门的话题,几乎所有内容创作者和知识分享者都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探索。对很多内容生产者而言,10W阅读量如果换取10W人民币的美好想象几乎是一场梦境。因为创作本身是一件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对很多普通的内容生产者而言,10W阅读量往往只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力,但在收益层面上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笑来发布了一场知乎Live,到10月18日,这场1元入场券的知乎Live参与人数高达11万。李笑来因此一举获得了10W+的收入。虽说知乎Live的参与人数不能简单等同于阅读量,而且以金钱来衡量知识,这本身也不是一种可取的思维,但这种方式给了不少内容创作者另一个思路——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知识经济和内容变现。 知识经济的崛起其实并非仅仅只是商业层面尝试,更是信息大爆炸的阅读环境下筛选有价值信息的新路径。 主动的10W+与被动的10W+ 过去谈到内容变现大多数人想起的是微信公众号的赞赏以及资讯平台的内容分成。 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一直都是大众认可的一种模式,内容生产者和知识分享者可以通过撰文的方式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而受众和读者可以通过赞赏的方式给生产者提供一些费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一系列平台采取的流量分成模式同样也受到认可。作者和平台方之间形成提供内容和流量分成的循环。 不过,无论是赞赏模式还是流量分成的模式,似乎都只是解决了一部问题。赞赏功能可以给内容生产者带来一定的收入,但这种收入的获得更像是一个歌手在路边卖唱一般,不但无法预期,而且也极不稳定。而流量分成的模式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标题党和内容质量下滑的现象。 恰逢前些天,微信公众号阅读量造假的风波震动了整个行业,不少10W+阅读量的平台都备受质疑。某种意义上来看,今天的公众号阅读数据造假更多代表了流量思维在内容面前的幻灭。 而且流量和知识本身并不直接挂钩,流量往往并不能阵阵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说内容生产者、或是说知识的传播者仅仅只能获得10W+这样一个吉祥的符号,或只是兴趣化的表达或是罔顾内容传递价值,如此多的10W+(不管是真还是假)在今天其实毫无意义。 恰逢比特币首富首富李笑来发布了一场知乎Live,主题是“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李笑来的这一场知乎Live影响力巨大,这一场1元入场券的知乎Live,截止10月18日,参与人数高达11万。也就是说,李笑来用10W+的曝光量换取了10W+的收入。 如果仅仅只是从受众人群来看,和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的10W+阅读量相比,李笑来的这一场知乎Live同样是只是影响了10W人,两者虽然都实现了变现,但是这两个10W+在逻辑和路径乃至最后的意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 因为一个是主动的10W+,一个是被动的10W+。前者的10W+是用户主动参与其中获得的,他在一开始就设置了门槛,而且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展开。而后者的10W+却是被动的,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传播。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前者其实是在告诉所有人,我将在某个时间段召开一场演唱会,大家买票来看即可,而后者就像是站在大街上卖唱,有人开心的话就会给一些赏钱,两者在一个维度之上。 如果非要加上一个修饰和定义的话,前者指得是知识经济,而后者只能算是内容变现。这也决定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决定了为什么知乎Live的10W+可以为内容分享者带来10W+的收入,而其他平台的10W+只能带来10W+流量。 内容变现与知识经济的壁垒 目前知识经济和内容变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坚硬的壁垒,这道壁垒在公众号等平台上几乎无法突破。 无论是流量分成还是赞赏,都只能做到内容变现,但内容变现显然不是知识经济。普通的内容只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但这种快感过后,真正沉淀下的内容还是有限,知识是需要能够授人以渔,因为从本质来看,知识是信息的筛选、沉淀和结构化。通过微信、头条等平台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多数时候只能获取信息,却很难把信息进行体系化的梳理。 这也决定了知识经济和内容变现是存在区别的区别。实际上,内容变现和知识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升维的过程,这个升维的过程需要有其他的要素。首先比如说人,自带光环的人;其次则是一个可以实现知识共享的平台。这两个要素可谓是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