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ews科技新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两党候选人都承诺能提升美国 GDP 成长率,将美国从停滞经济中拯救出来,但华尔街日报 (WSJ) 指出,无论谁进了白宫,都会发现提高经济成长所需的生产力不是一个总统可以控制的事情,因为现在美国经济不是表现不好,atv,而是进入正常状态。 报导指出,经济快速增长是例外,不是常态,过去 2 世纪,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平均一年只成长 1.5-2%,而二战后的 25 年的经济表现又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好,现代美国人期待经济会再度繁荣,就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期待上。 1945 年盟军胜利后经济出现混乱,1946 年法国农田生产力只有战前的 60%,德国工厂作为战后赔偿成为苏联财产,战时欧洲、北美、日本控制物价与薪资以抑制通膨,将资源输往关键产业引发民怨,导致各地出现罢工潮,日本与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能进口煤矿与粮食。 1948 年上半年美国在日本宣布新政策,强调重建经济而非赔偿,同年美英法在德国也推出新货币,结束苏联在德国的经济力量。1948 年到 1973 年是人类历史上经济进步最快的时期,在这单一世代,上亿人生活获得大幅改善。 法国称此时期为 30 年的光荣岁月,德国称为经济奇迹,日本谦逊的称为高经济成长期,最普遍的说法是黄金年代。对大部分国家而言,黄金年代是自 1920 年后经济成长维持最久的时期,但背后不只来自需求增加与战后婴儿潮的刺激而已,而是空前的生产力成长。 1973 年前的 25 年,美国与加拿大每小时生产力增加一倍,欧洲增加三倍,日本增加五倍。大部分劳动力受良好教育,农村人口迁移到都市工厂或建筑业,创造更多经济产值。新的道路建设增加生产力,运输技术进步让卡车司机可以开大型车行驶长距离运输,地面运输建设让农地与工厂扩大市场范围,最后舍弃手工改采机器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关税削减增加跨境贸易,制造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而提升效率。 科技创新创造新产品并让劳工增进工作效率,譬如电话在 1940 年还是稀有品且很昂贵,但到 1970 年变成普遍的工具。经济繁荣让澳洲、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享受了 25 年的美好时光,失业率几乎不存在。政治人物与经济学家都对人民承诺好时光会持续下去。 1973 年埃及与叙利亚攻击以色列,启动赎罪日战争,OPEC 阿拉伯国家成员宣布支持战争,提高油价,停止出口到荷兰、葡萄牙、美国与其他国家,造成石油危机,震撼全球经济,不过,导致全球繁荣终结的不是石油价格,石油危机反而转移了当时更基本的问题,即生产力成长大幅下滑。 生产力下降的后果导致完全就业不再。富裕国家经济成长放缓的更明显,国家财政收入短少意味福利政策不保,atv,家庭稳定感消失。1970 年代的政府自以为知道如何使用传统方法管理经济,调整利率、税制、提升政府支出,但最后都会发现生产力下滑势不可转,找无政策工具。 生产力下滑原因是什么,有些很明显的原因是从前上千万人从农田移往城市,现在不可能再复制一次,1950 到 60 年代全面教育化让富裕国家的每个人能够上高中,很多人上大学,但更大的教育利益效益降低,延伸道路基础建设效益也不如从前。 报导认为,我们知道如何刺激创新,但不知道哪种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托马斯·爱迪生在 1882 年开始为下曼哈顿电布线,但是直到 1920 年代,电气化对美国工厂的生产力没有显著的影响。二战后电脑出现,但直到 1970 年才被广泛使用,1987 年晚期经济学家 Robert Solow 还认为,IT 产业无处不在,但它对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却微乎其微。 生产力成长是政府无能为力的事,低利率与高利率国家都可见快速生产力成长的案例,自由市场与小政府对生产力的影响也不是定论,经济学家现在称呼的长期停滞,应该称做常态表现比较妥当。 报导要强调的是,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国家的收入增长都是缓慢的,生活水准是缓步提升,1973 年前的 25 年黄金年代只是留下不切实际的期待,让政府以为有能力创造就业,增长薪资。每个富裕国家的政治人物都坚称自己当选可以找回当初,但相信这些谎言的选民最后势必以失望收场。 Why the Economy Doesn’t Roar Anymore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