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bettyblog 编者按:训练电脑来帮助音乐家们创作,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偷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来自谷歌及多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才能用音乐“调教”计算机编写出美妙的乐章。 此曲只应机器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本文源自 Fast Company,作者 Tina Amirtha,由老吕IO、环子及何忞编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今年 5 月份,谷歌大牛 Douglas Eck 离开硅谷的办公室远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大烟山国家公园(Smoky Mountains),在这里他与许多音乐、艺术和科技人才共同度过了一年一度的 Moogfest 音乐节。在每天 High 到爆的同时,Eck 也没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给自己在聚会上认识的音乐界大牛们讲述了自己的新想法——训练电脑来帮助音乐家们制作音乐,比如做个和声、写个间奏或者编个副歌部分等。未来,机器还将学成出师,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此前,Eck 从未参与过 Moogfest 音乐节,这个从穆格电子琴中脱胎出来的音乐节一直是电子乐迷的最爱。这次,Rck 的任务就是在音乐节上完成自己教电脑玩音乐的任务。在这几天中,他和他的同事将用MIDI(乐器数字化接口)格式为电脑灌输大量数据。 这里有一段 MIDI 版本的 Billie Jean,可以欣赏一下。 其实研究人员利用 AI 做音乐的实验多年前就开始了,最近,索尼位于法国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就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首 AI 制作的流行音乐。此前,它们的 AI 平台 FlowMachines 还曾利用 MIDI 打造过多首爵士和古典音乐。Eck 在音乐节上的现身则预示着谷歌研究项目 Magenta 的正式起航,未来它不但要学会玩音乐,还会成为跨界艺术大师。 点这里,可以听一听 FlowMachines 算法编写的歌曲《Daddy's Car》。 研究人员表示,让电脑听音乐并学习制作音乐非常有用,因为这两个动作都能提升智能系统的认知水平。就像电脑从学会简单阅读文本到理解对话,未来它们也能玩转音符并自主制作自己的音乐。 “对文本的学习能让我们掌握大量知识,电脑也一样,MIDI 是它们的图书馆。随着音乐创作悟性的提高,电脑在交流和认知上的水平也会得到大幅提升。”Eck 说道。 MIDI :从拖后腿到电脑缪斯
上世纪 70-80 年代,电子合成器风靡一时,因此工程师们也开始实验,他们想让电子乐器学会互相交流。最终,Dave Smith 和 Ikutaro Kakehashi 开发出了 MIDI(乐器数字化接口)。1983年,MIDI 正式成为音乐产业的技术标准。 不过,MIDI 能有今天也与两位工程师当年的大度密不可分,他们将该专利免费奉献给了全世界。“现在来看,当年的决定还真是明智之举,”Smith 说道。“我们想全身心投入该技术的开发,因此决定不再对希望使用该技术的公司收费。” 不久之后,个人电脑就能读取并存储 MIDI 文档了,这一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本复杂抽象的音乐被转换成了机器能读懂的数据,同时这种格式下数据体积也被大幅压缩(MP3 格式下 4MB 的文档在 MIDI 格式下只有几百 KB)。在 MIDI 的帮助下,舞曲、电子乐、浩室音乐和打击乐迅速异军突起。同时,MIDI 的身影还活跃在电视和电影的配乐中。 对语言来说,一段段的文本就是其符号;而对于音乐来说,MIDI 则是其组成细胞。擅长 MIDI 音乐的 Jonathan Lee 表示:“MIDI 自身并不包含声音,它只是一段段指令。” 其实一个 MIDI 链接内含 16 通道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有乐谱、音调、拍子、音量、颤音、音频平移和尾白等方方面面。此外,设备还可从录制好的声音中检索出所需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音字体”(SoundFonts)。这种格式给了音乐家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即使是新手也能将制作出“像模像样”的音乐片段。比如这段 Radiohead 的 《No Surprise》。 虽然眼下数字乐器还在用着 30 年前的 5 针 MIDI 接口,但所有电脑,甚至是 Chrome 浏览器都能通过 USB 适配器轻松地获取数据。借助愈发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字采样器,MIDI 音乐家们将自己的创意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甚至还创作出了新的门类——Black MIDI。 Jonathan Lee 曾以超级马里奥的经典音乐为基础制作了自己独有的 MIDI 版,这版神器的音乐包含有760万个音符,大多数电脑根本就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数据量。不过,这版音乐在 YouTube上依然收获了 160 万的点击量,至于它让多少电脑瞬间死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点这里可以听到 Demo。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