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家的日子 我老家在河南柘城,在华北平原上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比较巧的跟首富之子王思聪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也就是1988年1月3日,但农村都是按照农历,这样算是生于丁卯年十一月十四。 小时候家里很穷,至今还记得没有菜吃,沾着盐水加油啃馒头的情景,还有挖路边的苋菜下面条、蒸着吃马齿苋,现在想想也真的是很美味。 村里的农田 村里的小孩上学晚,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8岁了,成绩还行,一年级班里80多人,我考了第五名。小学五年基本上都名列前茅。在小学印象特别深的是一到冬天,班级教室窗户玻璃经常被风吹破,也没人管,风就嗖嗖进来,冻得大家天天跺脚。然后我们就会回家拿些化肥袋子和钉子,自己把窗户补起来。教室的窗户就像衣服上的补丁一样,这一块,那一块,各家的化肥袋子颜色还都不相同,白色的、橙色的、青色的,氮肥、磷肥、尿素……。 父亲那时候去北京建筑工地打工,农忙的时候回家。小时候总是特别喜欢父亲晚上坐火车到家,背着大袋小包,里面装着泥瓦工所用的各种都叫不上名来的工具,还有各种螺丝钉、扳手、小钢锯……,你永远不会知道父亲的背的麻袋包里存了多少这种神奇的小玩意,这是我幼年记忆里最好的玩具。 我小时候唯一的照片是——小学毕业照 我们那里没有初中,所以只能到镇上去读。从村子到镇上有8里地路,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初中三年,已记不得骑坏了多少自行车。家里穷,买的自行车都是二手的。一到冬天,链子就各种打滑,常常前半路是骑着回来的,后半路就要推着回来。但是更惨的还是路上突然下起暴雨,乡道两边都是田地,踩进去都是稀泥,躲都没得躲,只能搬着自行车躲进桥洞里,但是里面都已经积了很深的水。 初中记得比较深的一件事是,母亲在我眼里平时是一个最不会跟人吵架的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村子里跟乡亲邻里们相处的都很好。有次,母亲去村里门市部买东西,结果人家找给了她10块钱,母亲不认识假钱,我一看知道是假钱,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就拿上10块钱找过去,只是10块钱,和人家分辨了好久。但最后也是没解决。 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有两本课外书,一本是汉语大词典,还记得是我闹了好久,父母从镇里新华书店买的,15块钱。一本是拼音袖珍版七十回《水浒传》,是和父母去城里办事路边看到买的,4块钱。没有书看,汉语大词典都被翻成破烂了。初中教学楼有一间小型的图书馆,但是常年锁着,自初一下学期发现有这么个地方,到初三毕业,那里一直是我想进去的圣地。我曾试想着几百次方式进去,做梦都梦见自己可以穿墙进去看书。一个地方天天可以路过,但是就是不能进去看,一个憋了三年的愿望都从没得到实现过,所以毕业出去打工后就先找图书馆,一到周末就整天泡在图书馆。而且是从早上到打烊,中午一般都不吃饭。 我初中成绩还好,基本每年都能在第十名左右。而且特别喜欢历史和地理,有次期末考试历史考了98分,地理考了99分,我们校长还特别询问了有没有抄袭,表示不敢相信。但到初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分重点班,我们村子里的几个同学好朋友都没分到重点班,加上当时农村流行上大学也没用论,我就私自决定转到非重点班了。非重点班的特点就是——谁好好学习,就拉谁下水,老师对我们班也基本放弃了,结果也是不出意外,据说是历史上中考班级平均最差的一次。 2009年春节小学同学聚会,我(右一)是唯一不会抽烟的,看抽烟的姿势 (二)一到深圳 2004年跟着一个同村人的介绍来深圳打工,他在一个仓库做仓管小组长,我就在仓库里做清洁工,不是只清洁,偶尔帮忙拉拉货,盘点货物什么的。也有没事的时候,就拿一个包装箱的纸,往货架上一铺,可以睡几个小时。那时工资只有700,生活过的很拮据。所以只干了七八个月,就跳槽到了旁边一家礼品盒厂,礼品盒都是木材做的,灰尘很大。但是工资上升到一千二三了,我还是挺开心的,而且厂不大,也自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