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跨境电商都是电商行业里极其特殊的一个细分垂直领域。相比其他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的电商领域,跨境电商的发展轨迹就像是在玩过山车——时而一飞冲天,时而跌入低谷。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跨境电商也在不断转变自身形态。从最具雄心勃勃的自有商品电商平台,到现在迷茫彷徨,跨境电商的内心可谓五味杂陈。 近段时间以来的新政让一些依靠保税仓起家的跨境电商平台遭受重击。这种依靠补贴、“特惠通关”等地区性扶+持政策维生的平台,不得不面临急迫转型,纷纷将目光聚焦在更为省事、受到政策较小影响的海外直购上。这种经营模式,让跨界电商彻底沦为了发布信息的“中介平台”…… 自家商店:跨境电商初期玩转保税备货 在跨境电商发展初期,其实与其他传统电商区别不大。与京东、聚美优品、亚马逊等类似,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商店,通过保税备货的方式将商品摆上自家货架,消费者可随意挑选。而这种健康的模式,也保证了跨境电商在发展初期呈现爆发态势,迅速成为当红炸子鸡。 由此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投融资事件不断。彼时,跨境电商的目标是成为阿里、京东那样的电商巨头,彻底从电商行业分一杯羹。并带动与保税备货相关行业的快速增长。比如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国际陆港、出口加工区等能够保税备货的地点成为政府竞相批准、开发的地点。 可以说,保税备货看似简单,但其实是跨境电商的命脉。只有自家平台上有充足货源,才能压低成本,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资金迅速流转,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保税备货让跨境电商活得更有尊严,也更有话语权,能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即使有竞争,考验的也只是跨境电商平台之间运营优良度的高低。 沦为中介:政策让红利迅速终结 但很快,跨境电商就全线溃败。并不是跨境电商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政策风向的改变,让跨境电商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今年4月7日,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等十一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产品清单》正式公布,其要求跨境电商玩家将数以百万计的SKU收拢到一份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的清单内。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95%以上的保税备货商品无法进口。尽管这份清单被延迟到一年后执行,但已经让跨境电商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并反应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订单下滑严重,开奖,有数据显示主流跨境电商订单量预计环比下滑50%。正正电商方面也透露,原来差不多每个月有100多票货入仓,新政后入仓数量不到5票,每天订单量也从过去的超一万单变为几千单。订单的减少,直接让跨境电商的收入、利润受到极大压缩。 而投资者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暧昧”起来,原本围绕在跨境电商身旁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远离,持观望态度,毕竟投资者也不清楚未来的政策会有怎样的变化。但正处于发展态势的跨境电商此时正需要投资者在资金上的支持,一旦投资者按兵不动,跨境电商的资金链就有可能断裂,到时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跨境电商最为倚重的商品之一进口奶粉日前也遭受到政策上的重创。《婴幼儿配方乳品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进口奶粉需额外提交包括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布的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的证明材料等3份证明材料,才能获得中国的配方注册资格。 但是进口奶粉品牌目前在华登记备案的有300多个,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中国的品牌超过1000个。这意味着进口奶粉品牌预计会锐减70%-80%,跨境电商将被斩断最有力的大手。 为了应对政策的变化,并让投资者重拾信心,跨境电商只能无奈抛弃保税备货模式,开始重点发力海外直邮模式。虽然不能再拥有自家商品货架,但海外直邮也免除了对对海外产品品类的限制,可以自由的选择入境商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直邮的成本比较高,无论是包装、填充物,还是人工费、转运、清关报关费用也较高,难以支撑跨境电商走下去。更让跨界电商无奈的是,依靠海外直邮模式虽然还能勉强支撑,但却沦为了中介,健康的商业模式被彻底击碎,未来前景难明。 长路漫漫跨境电商最需要的是耐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