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首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在北上光深这四个一线城市同时出台对车辆要求细化到牌照、排气量、车辆轴距、车长以及车主户籍。尤其是北上深三地都要求是网约车司机必须有本地户籍以及本地车牌。这一征求意见稿被称作是“史上最严厉网约车新政”。 在北上深广四地四箭齐发之后,10月9日,网约车杭州模式接连出台,相比北上深模式,杭州模式显得实际很多,杭州模式也被誉为是“最温和网约车新政”。杭州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网约车市场的温和变革还在持续。 为什么会出现网约车北上广深模式和杭州模式 去年10月10日,交管部门发布网约车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时,曾因为细则过严在社会中引发争议。后期交管部门基于改革意愿与舆论压力,去除了多数过严或是较为保守的条款。 今年7月,网约车正式合法化,交管部门主导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在新的《暂行办法》中,仅要求“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得到了市场和普通市民的一片好评 不过,暂行办法中留下了一个“小尾巴”,让北上深三地软抵制出行市场改革大势寻找到了空间。这个“小尾巴”正是“车辆的具体标准和营运要求,由相应的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这个做法实际上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灵活处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共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各地特色,保证一系列政策能够适应各地的实际要求。网约车杭州模式以及网约车北上深模式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差异的。 总体而言,杭州模式顺应了《暂行办法》,一方面尊重创新,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监管的作用,整体而言还是符合实际。而北上深三地利用“本地实际情况”这个几个字直接躲闪开了上层的改革意愿,用一系列龟毛的细节提高车辆价格、增加监管成本、复杂审批流程,减少潜在司机的数量,保护本地出租车系统的利益。使得在《暂行办法》中去除的一系列条款,借尸还魂最终又在地方重现。 也难怪去年4月,总理在某次会议上斥责,“部长都同意的事情,难道还需要处长来把关?”当时听这句话让人目瞪口呆甚至倍感滑稽,但真正看到网约车北上深模式时,才真正理解了这句斥责并非可笑,而是切切实实发生了我们的身边。 网约车的确需要监管,但不应该像北上深那样管 坦率来说,网约车服务质量一直都是所有人都在关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监管,开奖,是万万不行的。非常理解北上深为何要对车型、车牌、户籍等一系列细节作出严格规定。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保证上路的网约车都能够处于某个标准之上。 但是,网约车北上深模式明显是用力过猛的,这将直接导致数百万网约车司机失业。这种监管非但阻碍创新,而且很多细节令人匪夷所依。北京明确要求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这种要求起码是帕萨特、奥迪A4L等以上车型才能提供网约车服务。而且真正可笑的是,开着帕萨特、奥迪A4L以上车型的司机往往没有意愿也没有闲暇在网约车市场中提供服务。 也难怪有人在昨天直接把滴滴打车的页面改成了“滴滴相亲”,直接调侃称,既有北京户口,又有北京车牌,而且开的都是2.0L或者1.8T以上排量的车,这条件平时介绍对象都不容易碰到,而现在北上深直接给你筛选好了。 网约车北上深模式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不仅是具体细则吹毛求疵令人匪夷所依,而且具体条款细心推敲会发现充满了矛盾之处,甚至,要求京沪网约车司机必须有本地户籍,这本身就是是就业歧视和地域歧视,缺乏法理依据。 相比来看,今天出台的杭州模式,显得温和很多。杭州模式之中,有关户籍、车辆以及牌照的规定都相对比较宽松: “本市户籍或在本市取得《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燃油车车辆轴距达到2700毫米以上或者车辆购置的计税价格在12万元以上,新能源车车辆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或者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达到250千米以上。” 要注意的是,杭州模式中的三个条件的关键字都是“或”,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