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IT新闻 >

报码:【图】国庆档票房下滑明显 中国电影市场真的不行了?

时间:2016-10-09 07:02来源:118论坛 作者:118KJ 点击:
刚刚过去的十一并非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周”,据《解放日报》报导:同比去年报收的18.5亿元,今年国庆档票房累计 “缩水”近2.8亿元,止步于15.8亿元,为内地国庆档票房首次

报码:【图】国庆档票房下滑明显 中国电影市场真的不行了?

  刚刚过去的十一并非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周”,据《解放日报》报导:同比去年报收的18.5亿元,今年国庆票房累计 “缩水”近2.8亿元,止步于15.8亿元,为内地国庆票房首次下跌。事实上,市场的悲观情绪在十一之前已经开始酝酿,十一之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电影局发起并举办了“聚焦创作质量,赢得电影未来”系列座谈会,从政府到电影从业者都对今年以来的票房下滑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如阿里影业张强就表示 “观众肯定还在,但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也确实给电影人敲响了警钟,现在必须沉下心来创作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好故事了。”

  那么,国庆档票房“缩水”果真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分水岭吗?一路高唱凯歌的中国电影市场真的要不行了吗?

  电影市场下滑的三个关键点:

  1. 票补不再

  票补堪称中国电影市场的“特色”,国内院线的最低票价为35-40元(发行方给院线的影票指导价),而在售票平台之上,动辄出现9.9元的电影票价,其中的20多元差价由发行方或售票平台进行补贴。

  发行方给差价,意在扩大营销赢得账面票房,为此后的电影票房资产证券化做足文章。而售票平台也通过票补快速获得用户,以赢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在2014年一个移动用户获取成本为20多元,与票补的成本也基本相一致。

  因此,在票补最为凶猛的2014-2015年,国产电影呈爆炸式增长,并在2015年突破440亿。

  但在铁哥看来,构筑在票补之上的电影市场为“虚假繁荣”,以低价将用户强行拉至影院(院线也正在向四五线城市下沉),以此获得的相当一部分电影观众显然为“价格敏感性”观众,尤其在中低收入地区更是如此。

  如今,在线售票平台纷纷收缩票补力度,将精力逐渐向电影产业上游延伸,如猫眼在2014年便参与《心花路放》发行,淘票票母公司阿里影业直接投资王家卫监制电影《摆渡人》等。

  据光线王长田估算,今年票补将由去年的40亿将至15亿,缩减25亿。而这25亿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恐又不止于25亿,“价格敏感型”用户退场,部分渠道下沉的院线收入锐减。

  2. 电影票房证券化叫停

  电影票房证券化堪称中国电影的又一“特色”,发行方将票房与证券理财产品绑定,为提高收益,一方面实行上述的“票补”政策,而另一面则采取更为激进手段:开幽灵午夜场“刷单”。

  因此,几乎所有电影票房证券化的电影都涉嫌“刷单”,去年的《港囧》到《捉妖记》再到今年年初沸沸扬扬的《叶问3》。在 “刷单”之下,一切数字变得极不可信。而自《叶问3》“刷单”被媒体曝光,快鹿公司陷入18亿兑付危机之后,政府和机构对“刷单”给予了充分重视,《叶问 3》以来,鲜有“刷单”新闻。

  电影票房证券化“消停”,票房“刷单”停止,票房数字回归真实。或许现在的数字才是真正反应电影市场热度的真实数据。

  3. 保底发行暑期之后偃旗息鼓

  所谓票房保底发行,atv,即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票房承诺,对于优质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超出,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5亿保底《心花路放》最终票房收11.69亿,2亿保底《大圣归来》最终票房收9.56亿元,20亿保底《美人鱼》最终收33.89亿……在这些成功案例的助推之下,无形之中抬高了制作方对发行方的议价权,发行价节节攀升,市场中动辄出现“10亿”保底的电影。

  发行成本和风险过高,发行方为完成任务要么增选宣发成本,主演导演全国路演,要么以“刷单”来保平安。

  而今年暑期档中,除《盗墓笔记》完成10亿保底发行任务,其余所有影片均为达到保底发行标准。在暑期档教训之下,国庆档 所有影片均未对外表示“保底发行”,即便是互联网售票平台微影参与发行《王牌逗王牌》与《爵迹》,淘票票参与联合发行《湄公河行动》与《你从我的世界路 过》,也只是纯发行合作,并未有保底发行协议。

  “保底发行”停止,被上影厂任仲伦认为是“市场挤出了泡沫”,市场回归正常自然不能以“虚火”数据对比。

  中国电影市场拐点真的已现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