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微信大V公号来说,昨天的尴尬莫过于明星偷情,并且被偷拍曝光。在11点左右,无数人快速打开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尽快截图留证。 陈冠希老师的艳照成为他人生的拐点,之后他自建品牌,交女朋友,但迄今也没有回到一线男星的位置。 那么对于这些被曝光的大V公号们,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对于微信来说,这种“整风”还会继续么?对于之前进行过投放的公司们,又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完整相关的生态链,彼此勾连,互相影响。 2013年,一个餐椅老板兴致勃勃滴跟我说,用送一碗拉面换一个粉丝的方式,他们的微信公号已经吸引了三万多粉丝,如果可以超过十万,这个影响力堪比一家中等规模的都市媒体。在那个时候,开奖,我的团队又帮公司运营着一个公号,我们用了5张电影票,拉来了1237个粉丝。 日涨粉过千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各种享受红利期的大V们开始加速了商业化的过程。变现初期,投放的人很谨慎,收单的人很认真,每次合作基本都超过预期。而到今年,价格虚高,内容太差。更多忙不过来的大V们,招来廉价写手,有专人打理公号。内容已经有名无实,但价格确实节节攀高。 内容变现有几个途径,一种是通过好的内容,吸引粉丝,投放广告进行变现。这种变现有很大比例的折损,比如说,100万的粉丝,atv,可能只有不到1万愿意买单。能走这条路的微信公号,了了无几。如果说到逻辑思维,其实逻辑思维已经不拘泥于微信平台了,他们换个地方也可以玩的很开心,APP得到已经上线了。 另外就是内容本身的变现了。内容本身的变现也可以进行分类,为了偷懒,我这样分,是市场部对接,还是公关部对接。市场部买的是品牌曝光、业务转化,而公关部买的更多是态度。或者,也可以区分为,渠道号,原创号。 如果基于品牌露出的公号,刷流量被曝光,应该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收入。公司相关部门有责任把此前投放的账号重新检视一遍,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合作。如果遇到爱较真的,按照欺诈打打官司都是应该的。完全依托流量来生存的渠道号,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结果,反正是自找的。 另外一种我理解是买态度、买内容本身的号,就是原创号,比如我熟悉的科技类行业,其实还好。因为不管贴了多少层肌肉,此前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都心知肚明,就算忽然有天被裸奔了,也不算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因为很多自媒体人并非依托一个平台,其拥有百家、搜狐、今日头条等很多渠道。而且,内容本身决定流量,发布一个震动行业的新闻,很容易出一个爆款,但这种并不能持续,并不妨碍下一篇只有几百阅读。这种“一处水源供全球”的作者平时比较辛苦,但这次反而成为微信“裸奔”受害很少的一个群体。 反正只是很多渠道中间的一个,就算不发微信渠道,又如何?像科技评论这么物料的事情,除了圈内人看,谁有兴趣呢? 看完陈老师的照片,大部分人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对于要投放的公司还有被投放的大号来说,吵吵闹闹以后,日子还得过。该花的还花,该赚的还赚。 对于微信来说,其实这样的打架整风也不是第一次,上一次是公布阅读数,之前用谷歌审查元素修改阅读数的公号们瞬间蒙圈,然后刷号产业链迎来春天,这次连刷号的都被“脱光”了,微信看着裸奔的公号们笑而不语。 毕竟,这些掺水大V们赚钱那么容易,但微信内的点点通,朋友圈广告都做的不那么顺畅。其实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别这么扭扭捏捏,索性像今日头条一样,把流量明码标价算了。企业预算就在那,不给大号,就给微信了。非要拿着小横栏的广告去跟电视、户外抢市场,多难。 平台和大V的矛盾,不是今天才开始。微博之前也冲着大V们出过刀子,但那个是明着要钱,直接按照比例抽成。微信是光亮刀子,不说诉求,太让人难受了。 总之,以后原创的作者可以继续苦逼兮兮写原创赚钱,而单纯卖流量的号,快点想个办法,怎么把钱分给微信。不然,以后裸奔的事儿,还会继续再继续,千万别侥幸。 出于工作原因,很多案例我无法直接点名,想法也比较乱,如果有兴趣可以深入沟通。可以搜我微信公号举个栗子,我不是为了涨粉,只是为了告诉你,那里有我的个人微信号,你可以找到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