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搜狗的王小川和美团的王兴,有一场三年前的饭局论道颇富盛名。 彼时,王小川认为以Evernote为代表的当红工具类应用「很难做成挣钱的生意」,工具的价值一定要透过服务体现出来,而身为Evernote的忠实用户,王兴明确反对这种判断,坚信用户价值必然带来商业价值。 有趣的是,王小川掌管的搜狗输入法在当时属于标准的工具应用,而王兴创办的美团,则是典型的服务项目,两人似乎都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肯定对方的事业。 三年过去,Evernote的盛极而衰——CEO辞职、全球性裁员、关闭实体商店、停办研发者大会——似乎都证实了王小川对于工具产品的悲观不无道理。 工具产品打破宿命,原本依赖的是王小川首创的「三级火箭」的搭载模型,在PC时代,由软件之间的导量能够最终将用户带到浏览器,最终到搜索这个可变现的商品上,它之所以在移动时代失灵,亦是因为智能手机的App孤岛环境,削减了网页链接的售卖价值。 因此,曾经经营流量极其顺手的工具产品,多随移动互联网的渐成而被重估,具体的论证,看看迅雷和猎豹等代表型公司的股价表现便一目了然。 或许需要归功于王小川的居安思危,在输入法产品逐渐被其他互联网公司降权的过程里,搜狗的动作显得格外独特:如同海纳百川的容器,它被设计了连接生活服务乃至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最早是从2014年起,搜狗输入法就通过「搜索候选」的方式,在关键词层面提供直达搜索结果的选项:
后来的「创业品牌支持计划」,搜狗输入法又将初创品牌的关键词进行云端记忆,强化用户的输入感知:
而在最近,「快速分享」则成为搜狗输入法继续拓展关联功能的尝试,使第三方的内容能够被直接唤起: 一切努力,都指向工具产品的短板:预期。 迅雷是用来下载的,暴风影音是用来播放的,卡巴斯基是用来杀毒的,搜狗输入法是用来打字的??用户的明确预期,决定了工具的用途上限,而在很多商业化的场景中,工具产品往往需要和用户的预期搏斗,用户希望它只要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但企业为了发展又必须打破这种观念,于是就有了体验层面的冲突。 这里不存在价值判断,只有市场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调和。 王小川试图证明,打破预期的方式,是用精准的内容延伸来探进服务领域,为输入法产品承载小型入口的使命。 姑且不论用户观念的改变难度,搜狗输入法的这种「不务正业」,素来备受争议,它的逻辑源自打字行为天然具有准确的可识别性,在此基础上预判用户的需要在技术上是顺理成章的事,然则加深操作的复杂性,也提高了产品的简洁美学。 输入法产品原本是亚洲市场的地缘产物,只有文字系统和拉丁文体系完全不同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才无法直接使用「qwerty键盘」而要借助工具进行转化。 而在其中又以中国为输入法产品创新的红海,鼎盛时期,市面上有二十余款输入法软件同业竞争,阵仗惊人。然而至始至终,以输入法为起点萌生的生意,的确乏善可陈,除了搜狗独大之外,剩余的同行相继退场。 直到Google在今年夏天推出的「Gboard」产品——这实际上属于一款英文输入法——内置了Google的搜索结果,让用户可以在输入文字的过程中实时调用表情、地图、网页等内容,且深受业界好评,让人眼前一亮。 除却品牌光环之外,Google的输入法之所以能在「不务正业」的事情上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莫过于它一向在商业和体验之间拿捏得当,调用Google的搜索结果并不像是竭泽而渔的引导用户加载广告,而是替代用户完成他可能进行的下一步动作。 这种克制,也值得那些同样信奉「先投入、后收割」原则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和临摹。 搜狗输入法的「快速分享」,和Google的「Gboard」同属一个场景,它也呈现出了相对一致的体验:当用户在微信里聊天,提到某首歌曲的名字时,在输入法的面板里会直接出现这首歌曲的卡片,敲击分享就能把歌曲分享给对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