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seek360 很抱歉,这不是一篇赞美微信应用号的软文,更不是一篇黑应用号的文章,这只是一个产品经理眼中对微信应用号的独立思考。
早在2016年1月11日,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力量——微信公开课PRO版主论坛”上,微信之父张小龙就明确表示,微信将推出应用号,让开发者能在微信有更好的功能实现。特别注意的是张小龙提及的对微信应用号的几点期许: 创业公司在app和公众号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成本比较低,推广容易些。 服务号没有达到微信团队预期的效果。 对于用户而言,换手机不用重新安装app,也可以少装一些低频度使用,轻量级的应用,给用户节省手机空间。 让创造发挥价值,好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微信应该是给用户提供便利,而非浪费时间。 然后整个业界哗然,当时就有很多创业者跳出来说,我们这独立做app的团队是不是就快死了? 而就在昨日(9月21日),朋友圈再次被微信应用号开启内测的消息刷屏了,这款最终被命名为“小程序”的引起了无数人的肾上腺激素激增,很多人打了鸡血似的说:微信是个操作系统,要做微信版app store,要动apple的奶酪。早在几年前,就不停的有些人说,什么app已死,要做web app,轻应用,这些年过去了,你用过几个web app? 关于小程序向开发者开放的功能细节我不再赘述,追忆到此结束,下面说下我的观点: 一、对独角兽没威胁 对创业产品没卵用 小程序的发布,其实对于淘宝、滴滴、饿了吗等这种高频刚需的独角兽产品没什么卵用,其实滴滴早就被植入到微信应用号之中,你现在打开微信,直接搜索“打车”,出来的第一条便是“功能—滴滴出行”,然后点进去,就是滴滴的h5,这不就是应用号的产品形态吗?当然你可以通过“钱包--第三方服务”调起滴滴,这没什么新鲜的,但你使用这个功能的频次高还是直接打开滴滴app的频次高?这就是个典型案例。
而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表面上是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用户的更新成本,好像一套h5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实际上,你独立开发的app都没人用,你就算做成h5接入微信也不会有人用,因为你产品品牌或产品功能本身就有问题,创业公司不要幻想接入微信应用号能给你带来多大流量,多少用户,那都是扯淡。 二、用户使用习惯和场景不对 接着第一条说,用户不会先从微信去启动一款打车软件,再去叫车支付,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它的使用场景不对。 用户对于产品的感知一直以来都是有一定的心里定位的,比如我说买衣服,很多人就想到淘宝,说买电脑,很多人想到了京东,那微信也是如此。我认为微信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创造了朋友圈,一种基于熟人强关系链的feed流,其它比如聊天、群组、约炮,都是可替代的(不发散讲支付等功能了,那些属于高频增值范畴)。长期以来在用户心里,微信就是个与朋友互动的生活工具。所以才有了钉钉、脉脉这种主打工作场景的类微信产品。 所以我想看视频,就直接打开腾讯视频,想买衣服,就直接打开淘宝就好了,为什么我要先打开微信,再选择购物,然后在一个蹩脚的h5里去操作?这就像跟你提到烤鸭,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全聚德还是带烤鸭的自助餐厅?微信即使想做连接一切的分发平台,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场景不对,连接到最后没人用,这就非常尴尬了。 微信应用号团队也提到,可以把一些低频的app嵌入到里面。那么请问了,这跟我用手机浏览器有什么区别?一年用不了几次,用一次还得从微信打开,我真想不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开发者的福音or薅开发者的羊毛 开发者一旦陆续接入微信应用号之后,一个品类下肯定有不下十几个应用,微信如何设置排名机制,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把微信应用号比作百度搜索入口,那么竞价排名肯定会慢慢成为标配的。如果那样,创业公司还是占不了任何便宜,所以开发者不要过早对它抱有幻想。 四、web app —— 被阉割的用户体验和产品性能 大家以前都接触过web app,很多app都会用h5做一个应用,方便用户在不下载app的时候使用。经过近几年的沉淀与发展,不管是从性能和体验上h5总体还不是特别成熟,比如动画交互,很多侧边栏的滑入滑出,元素的响应动画,页面之间的切换等,都无法跟原生app比拟,卡顿、加载过慢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写一个兼容所有机型的h5 app 极其复杂,各种调试,最后还是功亏一篑,相信每个工程师都有一颗想死的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