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享平台,就是一个数据平台。城市自行车的管理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运筹问题。 文/涂子沛(微信公号:涂子沛频道) 中秋前后,一款叫“摩拜单车”的城市自行车系统开始在上海、北京走红。 传统的城市单车租借系统要先办卡,随身携带,到指定的地点才能租车。“摩拜单车”无需办卡,用户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完成“借-骑-还”这个闭环。通过手机APP,用户可以定位离自己最近的自行车,通过扫描二维码解锁便可骑车,用完之后,也不寻找停车桩,可以停在就近的公共场合,上锁时后自动计费、扣费。下一个用户再有通过手机定位发现这辆车。 对争分夺秒的白领而言,省下的时间可以从容地吃顿早饭了。 摩拜单车最大的亮点和突破,是不用停车桩。传统的租车系统,因为无法精确定位,只能用建停车桩的方式来避免公共资源私有化,大量建设停车设施增加了城市的负担、也浪费了宝贵的城市空间。实在是很笨拙的做法。
我视之为城市单车系统的2.0版本。单车,可以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穿行,“摩拜单车”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难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运筹问题。“摩拜单车”要运营好,需解决以下4个问题: 第一, 首先要回答,一座城市究竟需要多少辆公共自行车? 要得到这个答案,必须结合城市人口、公交系统、私家车、道路等各项数据,进行计算。 其中最重要的估算手段,是把城市里每一个人的家庭住址和其工作地点在数据库层面打通,从而掌握每一个人在城市中最日常的流动,即上班族的“潮汐”特性。这个问题,在统计学上,我称之为“白日人口流动”。一旦我们掌握了城市每个区域白日人口的多少,以及这些人口的基本特征,例如行业、薪酬、年龄、住的地方离上班地点的远近等,就可以更好的为这个地区的工作人口服务。 就我所知,广州市正在规划在全城逐步投放150万辆公共自行车,这个数据不知有没有经过科学估算、这些单车又分布在哪里?广州虽人口众多,但考虑到老城区道路狭窄,部分道路连自行车道都未设立,可以进一步研究投放规模的合理性。 第二,就近的公共点停放是否完全可行?会不会造成新的乱停乱放? 一百多万辆自行车,如果管理不好,乱停乱放,就会成为城市里一百万个游动的“障碍物”。我的建议是,在使用量大的小区、办公区还是要设置部分固定停车桩,将固定停车桩与无停车桩结合,以方便大家的共享。 另外,通过定位发现自行车位置,这是大胆的创新。但我担心,目前以GPS为基础的地图定位还不够精确,一个街道和一个小区,可能就隔着一道围墙,如一辆自行车被推进小区,它就在围墙内侧,如果到围墙外侧取车,就会扑空。这个问题其实不好解决。
第三,盈利空间在哪里? 我所在的城市杭州,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2015年,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成本超8000万,但通过亭(棚)广告经营权挂牌转让及相关费用,已经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摩拜单车目前并无自行车亭(棚),车身并未预留广告位置。未来怎样自给自足? 我的建议是,除了使用费外,摩拜单车可以借助实时获取用户的位置,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根据地理位置和个人情况推送个性化广告,如中午12点时告诉骑车人他路过的餐厅正在打折。这也是个大数据实时、动态匹配的技术问题。 最后,摩拜单车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信用体系,并为全社会所用? 我们都知道共享经济的好,一辆单车,自己用和大家一起用,效率是不一样的。可现实是,人人都想分享别人的东西,要分享自己的就不乐意了,给报酬也无济于事,因为没有办法确保他人会爱惜车子、会及时归还,出了问题可以确定责任。 所谓信用,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人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资源交给陌生人,是否愿意体验一种新服务,都基于信任。传统的熟人社会,亲疏决定信用高低,陌生人社会找谁打包票去?要准确地了解一个人的信用,就要考察人们的行为记录——数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