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应层与驱动层之间设置可变形膜片,当触控屏的表面被施加压力时,可变形膜片变形,感应层与驱动层之间的互电容发生改变,互电容的改变量与变形量单调相关,因此,施加于触控屏幕表面的压力即可被测量出来。) 多说一句,至少在3D-Touch技术领域,苹果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苹果与几家中国公司在3D-Touch在专利技术面的对比,截止2016-4) 除了上面提到的双摄像头和3D-Touch “home键”技术,还有一些其它专利与本次发布的iphone7新功能相关: US20160225551-“home键”的防水技术; US20160225301-屏幕亮度调节技术。 这两个方面我还没有时间认真研究,所以也不好说什么,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或Google一下。 预测苹果采用新技术的套路: 其一、看起来,只有技术足够成熟,atv,苹果才会考虑使用这项技术,无论是语音识别、触控技术(别跟我说苹果第一个采用触控技术的厂商),以及目前看到的双摄像头技术,毕竟苹果进入并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大众市场,不会草率地推出一个技术不够成熟的新功能。 而一项技术从它诞生(多半也同时进行了专利申报)到进入实际应用,通常都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比如: 第一件3D Touch技术专利诞生于2006(基础专利诞生于2007)年,苹果直到2015年才使用; 第一件双摄像头专利诞生于2009年,而苹果直到今年才开始使用(HTC的One M8也等到2014的时候才使用)。 其二、如果一项专利技术诞生后,经过几年苹果又开始大量地申报专利,那这项技术被采用的机率会大大提升,比如3D-Touch技术在2006-2007诞生后,苹果又在2013年加紧补了几刀(2013年),使得该项专利技术被应用的速度大大加快。
其三、如果一项技术除了苹果外,连它的同行也就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申报,那该项专利技术最终被使用就相当有谱了,比如:
不同的厂商三星、中兴就双摄像头技术与苹果在2015年申请了基本相同的专利,这很有可能意味这个技术实用化较高(技术同行之间互相窥探跟踪借鉴),无论是苹果还是其它同行都在尽早抢早登陆市场。
顺便说说个人对于手机行业的一点观感: 现在国内的手机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专利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跟苹果相比,始终都缺乏一点真正引领科技潮流的胆魄和能力,有意思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苹果其实也是在花架子,比如在界面,外观上做足噱头,博取眼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每次苹果的机子出来除了噱头外,还真正整合了最新的科技,比如早期的多点触控,各类运动感测sensor,SIRI,近期的3D Touch,指纹识别等。相比较而言,手机企业更多的是宣传计算能力(CUP内存参数等,或者称之为“黑科技”)或是设计的能力(外观或按键配置功能),这样的差距何时能被填平? 作者:林炮勤,智圈创始人、创新实践家及IP咨询顾问,原腾讯、美的、富士康IP高级顾问,专注研究BAT及苹果谷歌等巨头的IP超过十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