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形容,笔者见过最为贴切的是:BAT和其派系企业就像天上的神仙,中小创业团队则像红尘中的过客。天神们静静看着人间的熙熙攘攘,“闷声发大财”地扩展着自己的商业帝国。而人世间的不甘者们,闹出一阵动静之后,引起天神的注意,迅速地归为平静或消失殆尽。 几乎每个月里,国内互联网创业环境内,都会出现这般热闹非凡的个例。利用资本,通过各路PR渠道,自说自话地描绘出一片大好形势,一幅立刻要颠覆BAT们霸权的商业蓝图。在2016年九月里,这个主角是订房宝团队。 创新模式、星级体验、颠覆OTA、在线酒店行业的2.0工业革命,诸如此类的形容词都被媒体们一股脑地“加冕”在订房宝身上。好奇心作祟,笔者体验了订房宝全新推出的“分时订房”功能,获悉不少关于订房宝团队的信息。诚然,“分时订房+尾房销售+C2B”的商业模式在一潭死水的酒店预订业内有着不少创新。但是,仅凭借这种行业模式微调,就要完成颠覆OTA们霸权的梦想,实在是有些痴人说梦。 在国内创业环境内,类似订房宝这样的“唐吉柯德”并不少见,不妨在这里展开漫谈一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光怪陆离。 “月亮下面的金钱,从没有使劳碌的人类有片刻的安静。”—但丁《神曲》
无论时代的亲历者还是旁观者,都要承认自2010年开始的中国互联网创业热将会被深深地记载于中国商业史中。互联网+、风口、生态、颠覆链,无数热门概念环绕着的现实,裹挟着每个心怀出人头地梦想的创业者投身这股洪流中。有句玩笑话说,2015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杯咖啡泼到两个人,一个是CEO,一个是创始人。但是进入2016年,行业内外不少人都在感叹,寒潮要来了。 数据显示的结果更为直观,截至2015年底,国内互联网领域有超过4069起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增速超过43%。在投资规模上,仅披露金额的部分就达到2014年的1.97倍。但进入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新成立互联网创业公司143家,比2015年第一季度的206家明显下降;从资本市场来看,投向早期创业团队的投资金额占比32%,也低于2015年第一季度的36%。
国内经济基本面的看衰,加之投资领域的放缓,对于类似订房宝这样的初创团队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消息表示,在今年七月订房宝完成了A+轮的融资。抛去近期媒体华丽的宣传,冷静观察,在低频消费为主、比拼活跃客户量、依靠价格补贴真刀真枪竞争的酒店预订行业订房宝团队的未来不容乐观。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 《桃花扇》 成功者都是同样的成功,失败者则各有各的失败。在国内互联网创业这个熙熙攘攘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连轴戏从未停止。 据国内权威互联网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989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处于“关闭”状态,占到了总体的4.5%。在这些消逝的企业中,有不少都和订房宝一样,动辄振臂高呼颠覆、革命、重订规则。而实际发展过程中,一次轻微的行业整体波动,都可能让这些“梦想家”重归现实。
具体而言,atv,对于“胸怀大志”的创业团队而言,以下几种原因往往是自己梦想“难产”的主要因素: “伪需求”成为真目标 创业团队在商业计划书和宣传中,往往会向投资人及媒体描绘出一个体量极大却未被染指的市场。似乎自己产品的出现,就是为了向消费者雪中送炭。而实际上,创业团队画出的大饼只是一个伪需求。 眼看滴滴打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考拉班车力图以公共交通作为切口,凭着创新工场的投资背书,迅速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推展业务。但几个月后,这一项目就草草收场。其失败的很大原因就在于,相比出租车而言,人们对公共交通的改良仅仅是个伪需求。 此次推出“分时订房”功能的订房宝对外宣传,自己弥补了市场的空缺。而实际分析一下,按时付费,当天预订的尾房销售模式,究竟值得多少消费者抛弃契合度很高的传统平台,而转向订房宝呢?“分时订房+尾房销售”模式,主要对标商旅人士。在高速铁路越发普及,机票价格愈发便宜的今日,城际间商务出行的消费者对异地住宿的需求必然下降。并且,在国内商务交往礼仪中,仅有很少一部分需要来访一方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几个环节一经盘剥,市场留给订房宝的需求并不可观。 尝鲜与必备的混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