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们生来都是人啊,为什么还要成其为人呢?其实,我们生下来只有人的形体,还没有人的智慧和知识,也没有常识。我们无法把信息、数据和知识联系起来,我们无法了解规律和神的关系。 后来,再看李慎之和李泽厚两位先生的书,我才发现,除了哲学,法学和美学也是让我们“成其为人”的很重要的渠道。李泽厚老师《美的历程》和《中国思想史论》让我基本知道了我们人类对美追求的历史和我们国家的历史。 最后,他们说,哲学的最终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但这些,和我们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多关系。读完这些东西之后,我的性格变得淡然,心境也很平和,并且能够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习,让我变得更加充实,没有太多戾气,也更加平衡。 2.我们为什么要做学习的事情? 让人成其为人而不是某种人,说的其实是通识教育,或者叫素质教育。而成其为某种人,说的应该是技能教育,或者叫职业教育。其实在中国,这两件事都没有被做明白,或者说做的很糊涂。 初高中教育其实担负着让人称其为人,而不是某种人的重任。大学职业教育应该是让人称其为某种人的重任。 逻辑上应该是这样的: 但事实上,我们却做成了这样: 我们的初高中都在接受应试教育,所以我们的大学承担了双重责任:成为人+成为某种人。所以这些教育最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既没有让我们成为合格的人,也没有让我们成为某种人的工作。简单来说,大学的学习让我们无法面对市场,也无法面对自己。 反观国外的教育,由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普世性价值观培养、通识和常识培养、逻辑和思考方式培养完成的比较好,所以,大学开始,就可以为成为某种人而做准备。 我很喜欢的一个外国的产品,叫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可汗用了很多很有趣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大家学习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金融学等知识。 Coursa为首的Mooc希望在上图中左侧(也就是兴趣、常识和逻辑)给大家带来通用能力,但其实,通用能力过了一个年龄段(比如18岁)后,思维接受度就会越来越封闭,很难再有好的效果了。所以,其实Mooc发展的压力很大,而且在线的方式也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也因此,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个互联网人学习社区——三节课,以及像三节课一样的团队,其实是解决不了人成其为人的问题的,我们更想解决上图中两圈中间这个职业能力的问题。 这个问题还是要依靠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去解决的。这是个大问题,也是国家需要认真仔细对待的问题,就像奥巴马在美国中小学开学时发表的演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能否强,取决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能否充分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 我们学了很多种三角函数的解法,但我们不知道华表作为一种图腾和玛雅人的图腾是多么地一致,人类文明可能是有同一源头的? 我们知道了很多物理定律和化学公式,但其实世界上那么多美丽的地质地貌和日出日落也许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 我们爱上语文课,但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古诗词,而是希望读懂里面感人的故事或者美丽的韵律。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一辈子都要为这样的教育短板补课。 1.在成为人这件事上,我们一直要学习、阅读,让自己“爱智慧”的能力提升起来; 2.在成为某种人这件事上,我们需要不断的input,这样我们每天output的时候才能够“能量守恒”,保持内心的平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