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通用的表情包大腕, Emoji在西方也很受欢迎。但在传播时,Emoji经常会被脑补出更多意义。不同人对Emoji表情的解读,还引起过争议,最后大家互不服气,无法达成共识。 为人所知的例子,比如下面这个表情: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之时,中国的网友们和以前面对大灾大难一样,用“蜡烛”的图标和上面这个Emoji表达祈祷。但有人指出,外国人认为这个Emoji是“击掌”的意思,于是,使用这个表情来祈祷的网友遭到了嘲笑。 随后又有网友指出,直播,两人击掌一般不会拇指朝向同一边,如下图:
所以,这个Emoji表达的就是“祈祷”说这个表情是击掌而不是祈祷的人,被认为是没事找事。 但话说回来,如果两个人硬要别扭地击掌,其实也能说得通:
直到现在,认为这个表情指代双手合十和击掌的两拨人,仍旧没法说服对方,也没办法被对方说服。 再比如:
这个男孩深鞠躬表示尊敬的Emoji,传到西方后,被赋予了“拜托”、“惊醒”,甚至“做伏地挺身”的含义。 这其实是Emoji跨文化层传播的结果。拿男孩深鞠躬的Emoji举例,它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含义,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很难从中读出“鞠躬”的意思。因此,从Emoji得出不同解读的人并非故意扭曲,只是在用自己的文化解读、使用Emoji,仅此而已。 新鲜人不明就里的误读,却意外地解释得通,还获得很多人的认同,最终新的意义被承认、流通。了解日本文化和Emoji表情原本含义的人,更多的是不齿于新粉对Emoji表情的新解读。 老粉对新含义的蔑视,实际上是oldmoney对圈子新人因优越感而生的蔑视而已,这种蔑视存在于各个生活场景中,不止Emoji圈,各种明星的粉丝圈里也有类似的鄙视链。 这种较劲其实意义不大。Emoji作为一种表情,只要使用的双方心领神会就够了。甚至追根究底,你会发现现如今的Emoji的“原本含义”,有些也不符合设计师最初想表达的意思。 新粉老粉都在凭借过硬的的脑补能力,为许多 Emoji开辟新用法。而很多新的含义因为符合某种语境,渐渐地比原有的含义更为通用,其实也挺好。 Emoji是好,但别被他控制了 围绕Emoji 发生着另一种oldmoney对表情界新贵的歧视。 :-) 还记得这个表情吗?这是符号式表情的始祖。1982年9月,自它在一封电邮中首次出现后,全世界就开始流行用标点符号组成脸部表情,用来表达情感——这是Emoji的老前辈。 它的创造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ScottFahlman教授,曾经表示过对Emoji的“不屑”。原因有两个:1.长得太丑;2.Emoji取代了标点符号表情,让人失去了尝试用字母和标点符号有创意地表达情感的乐趣。 作为Emoji粉丝,估计只想回复一个大写的“:-)”——这根本是来自前辈的无端指责。 作为表情符号,只要能在多种场合里,简便地表达情绪就好了。至于创造力,我们的生活已经够丰富了,不需要和一个表情死磕创造力培养——总之,如果每个特点都必须和前人一模一样才算合格,那只会出现“标点符号表情2.0”,而不会出现年轻人的新宠Emoji。 至于丑不丑,也只是个人审美差异而已。 Emoji的粉丝们不用急着生气,因为Emoji之父栗田穰崇就说过,自己其实也不爱用Emoji,给的原因,带着一种在互联网时代自省的意味。 栗田穰崇觉得,男生用多了Emoji表情,会给人一种“娘”的感觉,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还略微严肃地说,虽然现在Emoji很火,但大家习惯把Emoji和文字放在一起使用。这样只会减少文字交流,增加人沟通的惰性,一来二去,不仅没法完成他设计Emoji时“帮助人沟通感情”的初衷,反而会让人和人越发疏离。 收到下面这条短信的人,可能还会因为需要在一大堆Emoji里抠字而感到烦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