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去历史里寻找经验,把经验应用于未来,这就是创新的机会。”这话向来知道的人多,实践的人少,倒是最近,“滴滴出行”城会玩,将它落地了一把。 9月7日,滴滴宣布,已在全国一百个城市正式上线了“服务信用体系”。未来每位快车车主都将拥有个人专属的服务信用档案和服务分值,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车主可获得更高的服务分,从而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收入。未来,滴滴还计划基于服务信用体系,让提供优质服务的车主能够享受更多的福利。 没错,这是一个借鉴淘宝购物评价的信用体系,毕竟滴滴团队有不少原先阿里的“同学”,深得阿里运营精髓。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滴滴快车是搭车服务,作为便民又价格实惠的共享经济,对滴滴保持用户粘性,压制对手,引导其他服务拓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其生态的基石,因此,必须先定一个“小”目标,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体制,维护它的发展。
让用户以手指投票、评价,“谁是谁非明点头”,由此,令滴滴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地建立机制,奖优罚劣,进而,使司机明白须兼顾服务诚信与自身得利,“知荣知辱懂操守”。这才是滴滴老司机开新车,操演出行生态应有的格局。 当然,对于乘客也一样,司机同样可以评价乘客。毕竟好生态需要服务好双方,而不仅仅是其中一方。滴滴一定不希望出现淘宝体系当年经历的“职业差评”组织要挟商户的情形。 毕竟,合并快的,收购Uber,滴滴已经坐稳“互联网+出行”的头把交椅,是时候停下跑马圈地的惯性思维,转而精耕细作存量市场,用公正公平的信用体系涵养出行生态。这样,滴滴才能完成从霸者到王者的蜕变。 于大局:精耕细作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成长也可能是脆弱的,速度可以造就奇迹,也掩盖了很多的矛盾、缺陷。” 的确,有了产业资本的推动及PC时代的经验,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创业,压缩式的快进了此前漫长的产业期——所以,移动出行领域,仅用4、5年时间,便从群雄并起的战火纷飞,变成数强争霸的寡头竞争,以致产业格局快速确定,促成滴滴这样的新巨头迅速崛起,同时,市场也从增量的明争,转为存量的暗斗,越发看重一个企业的微观运营与业务体质。 于是,过去的速度是“礼物”,当下的规模更不能“有误”,为超速成长掩盖的问题补课,也就成了必然。 特别是如今消费者主权彰显,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首席体验官,没有用户甘心只做一款产品的“忠犬八公”,大家信奉的是“你若不顾,我便无感”。因而滴滴不能只像超速发展期那样撒费用、做补贴,更须时刻关心用户的体验,保持对用户习惯的占位。
出行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已久,司机的服务、收入没有形成正比关系,缺乏约束,以致善于钻营、绕路、漫天要价的司机反而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司机效仿,严重伤害了消费者体验。此前出租车、黑车概莫如是。快车的出现有所改善,但依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现在,滴滴需要在快车的运营上,再精耕细作,突破行业常态,重塑与用户之间的“信任状”,追随用户期望,完成从“产品观”向“价值观”的变迁,实现从流量运营到生态运营的转型。 由此,滴滴“服务分”信用体系应运而生,当用户的打分直接决定司机利益,后者有了制约,才能真正把用户的利益放在心上,主动地诚实守信,并将服务水平提升到更高档次。进而,让滴滴品牌更好地“定位”于用户的心智空间,在共享经济的Cool感、仪式感之外,还带给他们温度感、代入感。 同时,也会有系统对用户进行约束,请司机为乘客打分。一些让司机等待时间过久,在乘坐期间产生不礼貌等行为的乘客,其评分会降低。而滴滴会成立专门处理司机投诉的问题,争取还原事实真相,被“冤枉”的司机“服务分”不会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