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和其他虎嗅作者讨论支付宝新版改版话题时,我抛出一个观点,即“支付宝想做社交很简单,加个附近的有钱人模块就可以了”,并随手发到了微博上。结果,这条微博广泛传播,到现在24小时阅读数破百万,很多大号和段子手都在津津有味地引用,更有同学给配了概念设计图,也是6到不行: 不可否认,这个功能建议在当今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是很具话题性的,但从一个资深产品狗的角度,这句话确实是传递了我对支付宝定位以及社交优势的思考。 支付宝与微信必有一战,但战场一定不是在熟人社交领域 这两天关于支付宝在社交领域的延伸,也有很多业内人士的文章讨论。大家基本上认可了支付宝做社交的必要性,但对于具体的手段,还存在一些不清醒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仍然局限于使用支付宝与身边朋友展开互动,或者说打造一个“消费朋友圈”。 大家都很清楚当下微信在熟人社交市场的地位,或者说,微信扮演的角色是社交关系的沉淀池。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结成的社会关系,最终都会留存到微信,并通过互动的频率形成亲疏不等的社交关系。换言之,微信上未必是熟人,但熟人一定加了微信。 微信首先是一个社交工具,如同当年大家的手机号一样,j2直播 ,成为通讯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之上,微信顺理成章承载了大家日常轻度社交的功能,通过朋友圈分享状态和内容,通过群社交以及重构关系。然而由于微信的私密性和对外部流量的隔离,微信本身并不以形成新的社交关系见长,仅仅为形成和维持关系提供产品支撑。 前段时间我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在支付宝上进行熟人社交如同“在提款机上聊天”,既诡异又生硬。互联网产品的场景之争,本质上是对于用户心智和使用习惯的养成和占领。对于熟人社交这个高频领域,支付宝乃至阿里集团觊觎已久。原谅我使用“觊觎”这个词汇,因为这个场景本来也不属于支付宝,并且,熟人社交是一个没有太多营养的场景。 一年前我在另一篇《迟暮的微信》中提出一个观点,即“熟人社交不如陌生人社交有商业价值”。人和人重构与建立关系的过程如果在网上完成,则释放出的需求更容易被产品捕获——最起码你可以像陌陌或者世纪佳缘一样,收一个会员费。于是,产品赚了钱,双方高高兴兴地互加微信,加了就加了,你反正已经赚到钱了。 微信承载了社交过程中最为沉重的沟通功能,却难以享受社交建立过程释放的需求带来的商业价值。微信作为腾讯的战略级产品,其价值却主要是为腾讯的其他产品模块输送流量,通过做大分母的方式获得转化变现,这种尴尬,也只有腾讯自己清楚。 举个反例,如果微信真的具备极高的独立商业价值,早就像支付宝(蚂蚁金服)一样,从上市公司剥离出来单独运作了。张小龙曾对媒体表示,希望用户对于微信“用完就走”,被广泛解读为谦虚或者炫耀。我倒是觉得他说的是真心话,毕竟大家天天刷微信又不掏钱,造成人家运维费用直线上升,你们这届用户不行啊。 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支付宝做社交是对的,但没必要死盯熟人社交,因为熟人社交已然很难切入,且比较鸡肋,不做也罢。 支付宝的社交化机会,在于以消费为场景的陌生人社交 半月前支付宝9.9的产品交流会上,支付宝的产品负责人表示,社交对于支付宝而言是“最重要的配角”,同时表示支付宝将通过拓展生活化、消费化的场景,以及积极接入第三方服务,来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其实支付宝做社交,正确场景就在支付宝自身的优势之中:生活化金融服务,通俗地说就是花钱+挣钱。 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不同,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的粗暴比拼。颜值或者社会地位,是陌生人社交中重要的竞争属性。如果继续往下看,职业技能和有趣也是很重要的。总之,就是“好看”和“有用”。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以上属性,在一个互联网平台展示,相当于要把非标品来标准化,是比较为难的。颜值还可以视频一下,那社会地位高、有用这种事,用金钱量化是可以的,但怎么背书呢?是不是“有钱人”,谁说了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